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老人千方百计“展示”存在感 逛公园做个菜都要发到朋友圈
2015-06-25 08:36:35 来源:大庆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5日讯 老人步入退休,生活节奏、环境和方式的突然改变,让他们无所适从。从前整天在一起的办公室同事,如今很少见面,以往忙忙碌碌的工作,现在一下子变得无事可做。

  面对这种心理落差,很多老年人难以接受,因此他们有的让自己忙起来,有的开通微信和老伙伴聊天,还有的渴望抱上孙子……

  6月10日,记者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虽然都已经退了休,但依然不闲着,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忙点好,忙点才能感到自己还有价值,要不就真的老了。”

刷微信朋友圈成了曹阿姨每天的“必修课”。

  打零工几百元工资

  只为证明自己有用

  家住龙凤区的王力阿姨,今年57岁。退休后,她一直没闲着,而是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每天都到一个公司打扫办公室。虽然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但她说,只要有事干不闲着就行。“自从重新有了工作后,我觉得充实多了,虽然活不累、不忙,但心理感受不同,找到了一种被需要的感觉。”王阿姨说。起初,儿女们反对王阿姨打工,怕别人笑话,还以为儿女不孝顺呢,所以劝她在家好好待着享享福。可王阿姨说啥也不肯,王阿姨每月退休金4000多,老伴的工资和她差不多,两人不但花不了,有时还补贴孩子们。

  她说,打工不是为了挣钱,主要是想让自己有点事干,要不心里空落落的。

  和王阿姨有同样情况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想在忙碌中寻找一种存在感,展示自我。

  随着退休生活的开始,老年人逐渐感觉自己不再有价值,也不再被关注,由此产生失落感。而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他们便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如果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要能顺利过渡好退休后的这段日子,形式不重要。

  盼望早点抱上孙子

  打发时间尽享天伦

  和王阿姨一样,住在万宝小区的于秀云阿姨和老伴,也是整天没事可做,除了到小区广场上遛弯,再没有别的爱好。前不久,老家的姐姐抱着2岁的小孙子来她家住了一段时间。于阿姨和老伴天天陪着孩子玩,哄孩子吃饭、睡觉的事都被他们“包了”,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心里还挺高兴。

  “我说你啊,别人家孩子都稀罕成这样,要是自己的孙子,那不更是稀罕到心坎里了?”姐姐的一句话点醒了于阿姨。

  于阿姨说,自从这个孩子来了之后,她和老伴几乎天天陪着孩子。虽然累,但心里高兴,也觉得有事可做了。

  可前几天,姐姐领着孙子回去了,于阿姨和老伴突然感到莫名的失落,不知道该干啥,整天闷在家里,没了乐趣。想来想去,两人开始催促儿子儿媳赶紧让他们抱上孙子,这几天,有事没事于阿姨就会和儿子提起这事。

  “岁数越大越怕‘闲’,要是有了孙子,我们俩不但能照看,而且心理上也有了寄托,算是一种‘心灵养老’吧,这才能让我们老人找到被需要感和归属感。”于阿姨说,人老了,就得找点事干,否则心里空虚,时间长了,就没精气神了,自然而然就会生病,衰老速度也会加快。


 

  每天都刷朋友圈

  乐滋滋念叨“这么多赞”

  传统上,老年人向来与高科技“格格不入”,可如今,老年人为了不让晚年生活孤独寂寞,已经开始与时俱进,接受新鲜事物了。这不,现在流行的手机微信,不少老年人也成了它的“铁杆粉丝”。

  65岁的蒋大爷起初不会玩微信,女儿小丹为了让老爸找点有趣的事做,便教他怎么和别人聊天,如何发表状态、上传照片。

  蒋大爷学会后,别提有多开心了,现在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看看朋友圈里有什么新状态了。

  “老爸在微信上加了很多老同学、老同事、老邻居,大家平时没事就聊天,每发一个状态,点赞和评论的特别多,他玩得可起劲了。”女儿小丹说,老爸天天都要发上几条状态,逛公园、看孩子、学书法……每天晚上,他都戴上老花镜,捧着手机看个不停,乐滋滋地念叨着“这么多赞”。别人的评论他也认真对待,逐条回复,从不嫌累。小丹说,自从老爸有了微信,朋友圈一下子就扩大了,心情也美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每天“懒洋洋”。

  最关键的是,他在这里感受到快乐,每次看到自己的状态得到点赞和评论后,他就特别开心,好像获得了认可一样,让他觉得自己又有意义、有价值了。

  而每次看到老爸发表的状态后,不管是什么,小丹和家里人都要第一时间点赞和评论。小丹说,上了年纪的人尤其需要认同感和存在感,所以要多关心,多给他们捧场。

  展示是怕被忽略

  拿着几千块的退休金也要打几百元的零工、整天催着儿女要孙子好让自己每天有事干、加入老友圈随时发上自己买菜做饭遛弯的状态等,这些就是现在大部分老人的生活,专家解释说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存在感”。

  那么,为什么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们,好不容易可以好好休息享受一下生活的时候,反倒又在“千方百计”地让自己忙乎起来呢?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给了我们解释。他说,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的需要,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简单地说也就是精神上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老人早已达到了吃饱穿暖、有稳定收入的状态,自然地,他们就会有更高的需求,被需要感、存在感乃至成就感等。但儿女和社会对此的重视程度却明显不够。

  想象一下,自己是不是每天忙着工作忙着孩子,有多久没陪老人一起聊聊天吃吃饭散散步了?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又有多少适合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地方?老年公寓的名额是不是已经排到几年之后了?……

  所以,老人展示存在感,是不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古印度人说,请走慢一点,等一等灵魂。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拿出点时间和精力,陪一陪老去的爸妈!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