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起三江,重走抗联路”系列报道之七
抗联六军密营追忆抗联战士的艰苦生活
东北网7月8日讯(记者 陈显春 王明菲 那鹏翔)汤原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和党的武装活动较早,是中共北满省委领导下的松花江下游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县委的诞生地,也是抗联六军的诞生地。
据统计,汤原县镜内共有抗联遗址、遗迹300余处。6月25日,东北网“烽火起三江,重走抗联路”报道组,前往抗联六军密营遗址探访。
密林深处探访抗联遗址
抗联六军密营遗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汤原县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内,距黑金河林场3公里。
6月25日,东北网报道组一行从汤原县城出发,沿着汤黑公路(汤原至黑金河)行驶,大约20公里处,“北满临时省委办公纪念地”的纪念碑出现在公路右侧;继续向前至25公里处,“黑金河遭遇战战迹地”的纪念碑矗立在公路一侧的山坡下。
据陪同记者采访的汤原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邹志光介绍,抗联六军当年正是沿着这条路,下山打鬼子,不时会遭遇鬼子的阻击和埋伏。

抗联六军密营岗哨。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车辆驶出黑金河林场后,地势越发陡峭,公路两侧,森林茂密。经过九拐十八弯,车辆驶进了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门。继续沿着旅游公路行驶10分钟,在一平缓地带,是今年4月份竣工的“北满抗联著名将领群雕”,夏云阶、李兆麟、赵尚志、陈雷等抗联名将的人像雕塑,围绕在大理石浮雕周围。此处,到抗联六军密营步行还需10分钟,因为发展红色旅游,小路铺上了木板,路两侧大树参天,灌木丛密布。前来此地的游客,将采摘的鲜花放在了雕像前,三鞠躬后离去。

游客向雕塑群献花。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抗联六军密营营地。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置身密营忆抗联艰苦岁月
借助先进的交通工具,及旅游公路、栈道的修建,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密营。见到两棵高大的树上设置的岗哨,邹志光说,密营就在前方。
在一处平缓的山坳里,由原木搭建、稻草铺顶的四合院式建筑便是抗联六军密营遗址,院中一个工人正在石碑上雕刻文字, 从已经竖立的石碑上,记者看到了被服厂、军械所、后方医院等名字。
据邹志光介绍,现在看到的是抗联六军的总指挥所和大本营,也是抗联各路军的重要休整地。2008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一些抗联老战士的回忆,按照1比1比例恢复建设。遗址重现了军械所、被服厂、后方医院等一些设施,真实全面地重现了当年抗联战士战斗和生活的场景。

抗联六军密营营地内部复原。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走进建筑内部,在由原木搭建的床铺上,铺着靰鞡草,空气潮湿。“这是战士抗联战士睡觉休息的地方,我们今天看到的比当时要好得多,那时的条件更恶劣。”邹志光说。
据邹志光介绍,1979年7月,汤原县亮子河林场工人采伐时,在此处发现了一口人工水井,后经发掘,在水井北侧发现南北两座房基,出土有步枪、洋枪、机枪、电话机、饭盒等文物,最终该地被认定为抗联六军密营遗址。
1936年春,抗联六军成立。1936年秋开始,六军在汤原亮子河沟里创建了几座密营。当时,六军军长夏云阶、代政委李兆麟威震三江平原。
现今的密营遗址建在原址的北侧,经邹志光指引,记者看到了原址位置上,两侧有近半米高、十几米长的堆土。原址南侧五米处,是保存完好的“抗联井”。

抗联井遗址。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邹志光说,密营建在隐秘的深山老林里,虽路难行,住艰苦,吃不便,但不易被日寇发现。据抗联老战士回忆,当时,日本关东军曾数次派飞机搜索侦查未果。
据了解,如今每年来密营遗址参观的游客达4万人次。为纪念抗联胜利70周年,汤原县政府今年又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对遗址进行了维护、扩建,努力让“红色旅游”之路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