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起三江,重走抗联路”系列报道之八
走访抗联烈士后代:在“老一辈”影响下成长
东北网7月9日讯 (记者 陈显春 王明菲 那鹏翔) 抗日时期,汤原县是我省最主要的抗日根据地,以抗联六军、三军为主体的抗日队伍,人数多时达1.1万人。
6月24日,东北网“烽火起三江,重走抗联路”报道组来到汤原,走访烈士后代,听他们讲述“老一代”对后人们的影响。
1961年出版介绍谢友才的书籍。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谢友才(左一)照片。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翻拍
掬一把黑土,安放烈士入园
6月24日,在汤原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邹志光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汤原县革命烈士陵园。
汤原县革命烈士陵园于1960年10月修建,主体为纪念塔,并分设有名与无名烈士纪念碑和合葬墓若干座。
邹志光说:“抗联烈士牺牲后,基本都是原地掩埋,陵园里安葬的一般都是整理的烈士遗物。”
今年5月27日,汤原县烈士陵园里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安葬仪式,安葬的烈士名为谢克俭。据侄子谢伟介绍,其伯父谢克俭于1938年冬在松花江南依兰、桦川交界地带,遭遇日本讨伐队突袭,为掩护战友牺牲。1961年10月31日,谢克俭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因无尸首,我在抗联六军密营里抓了一把黑土,为三大爷举行了入园安葬仪式。”谢伟说。
记者采访李惠文。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谢伟自豪地举着父亲的照片。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抗联后代:在“老一代”影响下成长
谢氏家族先后有多名近亲属参加了抗联。据谢伟介绍,他的父亲谢友才为抗联六军36团连指导员,解放后任汤原城区区长、合江地区拥军院院长等职。他的二伯父谢克富以挑担卖货为掩护,成了抗联六军的秘密交通员。抗日联军根据其提供的情报,一次抓获了25名特务。解放后,谢克富在汤原县胜利乡福安村担任村支部书记。
今年64岁的谢伟,于2012年退休。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汤原县的抗联后代成立了“抗联后代联谊会”,主要工作就是在新时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加联谊会的还有抗联六军军长夏云阶的外孙女李惠文,今年72岁的她,退休前系汤原县第一小学副校长。据她介绍,在1982年,夏云阶的警卫员在汤原找到了夏的牺牲地,并发现了遗物。
“继承先辈遗志,思想境界和精神得到了提升,踏实工作,诚实做人,一定要对得起牺牲的前辈。”李惠文说。
今年5月4日,谢伟、李惠文等人,沿着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带领汤原县青年团员,重走了一次抗联路。
谢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和老一代不一样,他们是为了生存,必须要把侵略者赶出去,而新时期的我们,除了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的抗联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下,进行有意义的宣讲,铭记历史,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