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8日讯 (记者 左远红)10月7日,是入秋以来哈尔滨难得的好天气,充满异域风情的伏尔加庄园秋意渐浓,枫叶在午后的阳光下抖开渐变的色彩,静静的河水、蜿蜒的小路、充满梦幻色彩的欧式建筑群,无不展示着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风情。
中俄文化的传承与交融是这座城市的烙印,和平与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怀,以“战争与记忆”为主题的第二届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在此举行,来自中俄三十余位知名作家及部分俄侨后裔代表参加了会议。交流会上,中俄作家一起重温《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青年近卫军》等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及恒久的感动,阐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对其人生及创作的影响,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王跃文,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副主席王阿成,“俄侨文化”研究学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延龄等十位中国作家学者以及十位俄罗斯作家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王跃文——祈愿文学中的战争永远只是记忆
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记者采访了作家王跃文,他对这次以“战争与记忆”为主题的交流会表示了极大的肯定。王跃文说,听了与会者的发言,内心非常不平静,战争与记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每天都在发生,一方面,战争带来的胜利与荣耀那是属于胜利者的,另一方面,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无论胜利者与失败者,双方都要承担。所以,我是和平主义者,作为文学作品,可以描绘战争,让人记住战争,记住那些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同时,文学作品更要警告世人,谴责战争,避免掠夺和杀戮,珍爱和平,这是文学记忆战争的意义所在。在谈及俄罗斯文学时,王跃文说,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能够像俄罗斯文学那样,对中国作家产生如此深厚的影响。我为俄罗斯民族深沉的爱国精神和高贵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我也为战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深重痛苦感到深切的悲伤。特别是《一个人的遭遇》这样的深刻控诉战争罪行、揭露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毁灭、赞美普通人对爱和生命永恒追求的佳作是很难让人忘记的。所以,在此,我真的愿意通过你们的媒体,再一次发出呼吁,那就是祈愿世界和平,祈愿已有的文学中的战争永远只是记忆。
(附人物简介:王跃文,当代作家,湖南溆浦人。198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溆浦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调入怀化市政府办公室,湖南省政府办公室,都是写官场文章。业余写小说。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从2001年10月起,专职写小说。现服务于湖南省作家协会。有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之美称。2014年8月,其作品中篇小说《漫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阿成——俄侨文化氛围是我创作的源泉
由于与阿成先生相识较早,所以,在会议间歇自然坐到一起聊起来。阿成说,黑龙江省政府、东北网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召开这次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实在是太有必要了。在这种特殊的时刻,以文学的名义唤起作家抒写人类和平与幸福的良知与担当,加强中俄作家在回忆中共勉,在沟通中了解,在创作中提升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当记者问及阿成先生是否会继续侨民题材的写作时,他笑着说,不知你记不记得我早期的长篇小说《马尸的冬雨》,它从头到尾讲的都是关乎俄国侨民的生存故事。另外,在我出版的近40本的著作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渗透着俄罗斯人文色彩。这其中包括建筑方面的随笔集《仰望殿堂》和《远东背影》等等。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浓郁的俄侨文化氛围的城市,从某种角度说,这早已构成了我创作的源泉之一,所以,继续写下去是毫无疑问的。
(附人物简介:王阿成,生于1948年,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年关六赋》、《赵一曼女士》等。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
李延龄——留在俄国朋友心里的小男孩
出席这次交流会的俄罗斯作家协会会员、阿穆尔州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诗人康斯坦丁•费多罗维奇•沃罗诺夫在发言中几乎用整个篇幅讲述一个中国小男孩的故事,他就是与会的中国专家之一——李延龄教授!李延龄老先生的身份有些特别,他是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阿穆尔州作家协会副主席,自费出版了10卷中俄侨民文学丛书的诗人,又是提出哈尔滨白银时代和哈尔滨批评现实主义理论第一人。沃罗诺夫用童年李延龄的目光看世界,分辨小城广场上那些来自异国的军人,以及这个孩子对俄语著作的迷恋,直至他成为俄文教授,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中俄友谊的见证人。沃罗诺夫说,中俄友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塔吊的探照灯可以照进他的卧室,让他安心;而一个中国小男孩的成长故事此生都牵动着他的心,这就是渊远流长的中俄情谊。
李延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描述了自己一生中最荣耀的一幕。2004年,他得到普京总统亲授“友谊勋章”,他说,那一刻面对台下众多俄罗斯王牌科学家,他足足有几分钟大脑一片空白,竟然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
谈及俄侨文学的特点与地位时,李延龄院士以极快的语速回应记者说,没有特色的文化是平庸的文化,没有意义的文化。俄侨文化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值此中俄两国“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哈尔滨这一特色文化吧!
(附人物简介:李延龄,生于1940年生,196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一直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研究和俄语诗歌创作。主要成果:俄语诗集《我爱俄罗斯》、《黑龙江江畔之歌》、《心与心的交流》、《李延龄诗选》。主要中文作品:《李延龄文集》。主编兼首席翻译:《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中文版5卷本)。主编:《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俄文版10卷本)。翻译:长篇小说《伏尔加奏鸣曲》。主编: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胜利》。发表论文若干篇。
2004年普京总统亲授友谊勋章。2011年11月22日在俄罗斯科学院全体院士大会上被选为院士,并获主席团批准。1997年成为俄罗斯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被选为阿穆尔州作协副主席。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沃罗涅什工程大学名誉博士。)
迟子建——坚韧不屈是俄罗斯艺术真正的力量
黑龙江作协主席迟子建是会场中一个亮点,她端庄、宁静,认真倾听每一个来宾的发言,也获得最多的关注。在忙碌的会议间歇,迟子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聊天从是北极村开始的,她说,我的家乡与俄罗斯隔岸相望,相近的地貌和相近的人文环境让我对俄罗斯文学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罗蒙洛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文学星空中那些耀眼的大师名字同样照澈着我的心空。几年前我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公寓参观,他的故居门前有人卖和我家乡一样的蓝莓,同行的许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而我立刻欣喜地买了一袋,一时间,我觉得好像在故乡的土地上,又回到了童年,手捧喇叭形纸袋装着的蓝莓,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迟子建还提及了俄罗期绘画对她的影响。用她的话说,那无愧为伟大的作品,迸发着坚韧不屈的力量。哪怕是悲怆与毁灭,也要坚守内心最后的堡垒,这才是俄罗斯艺术真正的力量所在!也是为什么艺术作品能让我们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保持自我,保持充足的自信的原因。
(附人物简介:迟子建,1964年出生,黑龙江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