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立民:俄罗斯战争文学--让我们援手走向未来
2015-10-07 16:12:3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立民在发言中说,战争过去了,它不仅铭刻在历史上,也让战争文学在血与火中涅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中俄最正面、更富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的历史。苏联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中国击溃了日本军国主义,决定了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中俄两国人民相互支持,相互援助,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战斗友谊,捍卫了正义与和平,激发了两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诞生了许多饱含爱国情怀的文学作品,赋予两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定信念,发挥了巨大凝聚力量。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苏联战时的文学作品曾对中国文艺产生极大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一些有志青年就是在读了苏联文学作品后参加了革命。中国著名作家丁玲、茅盾、刘白羽等都曾深受苏联文学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发展。抗战时期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文艺作品被介绍到苏联,让战争中的苏联人民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抗战。

  文学艺术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和价值。关于那场战争的中俄两国大量文学作品,经历了70多年的岁月,被互相翻译,大量文学作品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演出展示。众多中俄作家和艺术家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那场战争,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牺牲与存在等永恒问题,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道德,为那场战争中的英雄们树立起一座又一座文学艺术纪念碑,成为20世纪中俄文学艺术交流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清晰的识别符号之一。关于那场战争的文学常写常新,体现出诸多新内容和新风格,从中可以深刻感受中国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俄罗斯文化的深沉坚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受中俄人民间的情感共鸣,是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共同的记忆。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将永久地存在于两国文学艺术之中,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人民对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兴趣从来没有消退。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阅读的主要外国书籍就是俄苏文学作品。尤其是像我们出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这代人,虽然在特殊的岁月,也偷偷地读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昼与夜》、《虹》、《古丽雅的道路》、《普通一兵》等小说,特别是那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小说,几乎成为我们少年时代非正式的“教课书”,让我的心灵深受革命英雄主义的滋养。俄罗斯电影《青年近卫军》、《保卫察里金》、《夏伯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鼓舞了几代中国青年。我们已经把《喀秋莎》这样的俄罗斯歌曲当做了自己的“民歌”,普遍有着“喀秋莎”情结。

  我1957年出生在哈尔滨。哈尔滨这座城市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从中东铁路的修建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哈尔滨有10万俄侨,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建筑、教育、文学、饮食、服饰、语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市中处处透露出俄式情节。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俄罗斯文艺迷。上中学的时候就阅读了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西蒙诺夫的《昼与夜》、冈察尔的《大地怒吼》等小说。在大学读书时,俄苏文学对我的思想和热爱文学的心灵像春雨一般的滋润。

  哈尔滨市中心矗立着一座苏联红军纪念碑。小的时候,我常常在这里驻足仰望。长大了,我对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45年8月8日,150万苏联红军同时从东、西、北三个方面向侵略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一周之内70万关东军就土崩瓦解,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态势,也影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反法西斯战争改变的不仅仅是中俄两国的关系,更改变着两国人民的命运。而受战争影响最大、被战争改变了命运的人,恰恰是当时生活在经受战火洗礼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普京总统题字纪念碑的嘎丽娅的故事,就是这场战争中的典型。嘎丽娅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她是中国公民。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苏军请求她当翻译去劝降藏在要塞中抵抗的日军,避免要塞中无辜的平民遭炮火毁灭,日本军人却凶残地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战争结束后,战争各方均没有留下有关嘎丽娅的任何资料。许多年后,岁月如水,涤荡了那些硝烟里的故事。人们才开始知道她的名字,讲起她的美丽,叹服她的才情,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她牺牲的细节。嘎丽娅的天空是平静的,她将17岁生命最后的光华全部绽放,定格在永恒的历史中。在嘎丽娅身上,我们看不到那种常见的战争带来的人性扭曲,而是战争中难得的人间真情。

  时下是北国初秋,秋高气爽,窗外明媚的阳光,清澈而温暖。当年铁骑踏破疆土,山河破碎、举目疮痍的中国,已经生机勃勃,繁华昌盛。当年烈士们被战争结束生命的时候,他们也曾会有许多美丽的企望,但他们周围更多的是战争的硝烟,甚至很少在安全的情况下睡过觉,甚至从未接近过异性……但是,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对祖国的爱,注定是金戈铁马,千山万水都只能一肩扛下。

  我在想,如果历史选择的是我们,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相信,我们也将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战争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历史是石头,细节是石头的纹理;历史是河流,细节是河流的浪花;历史是天空,细节是天空飞翔的雄鹰。我们这种自信,或许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藏的历史的细微处,还放着对那场战争的一种不能割舍的历史坚信、民族坚韧和文学回眸。文学把这些传给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

  就在2015年9月26日,中共俄共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成功举办了“共同胜利的70年”联合文艺演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通过精彩的文艺演出警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黑龙江省创作的话剧《张•嘎丽娅》也在更早的时候,在俄罗斯阿穆尔州感动上演,引起巨大反响。对反法西斯战争和胜利的共同记忆,会让中俄两国人民经受住任何新的考验,因为这场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两国的民族精神力量。

  凝聚历史,展望未来,中俄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需要向更深的层次跨越,需要发掘反法西斯战争深厚的历史沉淀,加深两国人民的认识和了解。需要两国政府和相应的文化机制来调和。而文学,因为她的特殊的主导样式,注定要负载光灿的使命。

  中俄两国对传统友谊的珍惜,中俄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远是一致的,也具体体现在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和发展之中。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第三届中国—俄罗斯文学合作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