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现场
搜 索
用文学铸造中俄交流的情感和弦 第二届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侧记
2015-10-09 11:13:0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盈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0月9日讯 哈尔滨伏尔加庄园,秋叶掩映的俄式风情建筑别具风韵。7日,近30位中俄作家、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俄侨及其后代,因第二届中国——俄罗斯文学合作交流会相聚于此,围绕“战争与记忆”的主题,畅谈中俄文学交流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战争与和平是文学永远的主题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批评家谢丽万诺娃告诉记者,本届文学合作交流会层次很高。中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忘记的,中俄作家热烈探讨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贡献。老一辈的革命者在战争中的牺牲和贡献,年轻人不可以忘记。对战争的回忆需要文学作品来保存,记录过去战争的历史,传递给下一代。

  省作家协会主席迟子建说,俄罗斯作家在发言中谈到童年关于战争的记忆。虽然战争过去了,但是留在两国人民和作家心中的阴影仍在,而战争与和平是文学永远的主题,所以仍有作家在书写它。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是也有动荡的事情发生,和平是弥足珍贵的。

  迟子建表示,今年交流会以“战争与记忆”为主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她的新作《群山之巅》中对此也有涉及,书中写到一个在中、日、苏之间颠沛流离的日本女人秋山爱子的命运。这不是要特别归咎到一个主题之中,而是生活在这一代的人的记忆中有这种历史渊源。

  建文学桥梁促人心相通

  迟子建说,文学能做什么?也许微不足道。俄罗斯那么多作家写战争,她喜欢的是拉斯普京,当年来过哈尔滨,他写的《活着,并且要记住》,还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它们是一种营养。这种书现在看来仍不过时,文学主题没有过时的。

  迟子建表示,交流会长期办下去,对中俄作家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黑龙江作家与俄罗斯作家的交流是大有好处的。用文学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发展,会起到桥梁的作用。迟子建觉得,交流会有一些更细化的主题,更深入一点儿可能更好。本届交流会谈战争与记忆,谈完以后,能有一些相应作品互相翻译与出版,影响会更大。参会者可能有所局限,这需要依靠后来有影响力的作品的出现,我期待这样的作品出现,论坛主题才能真正地落实下去。

  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阿成谈到,我们这座城市的过去和俄罗斯人有着深刻的情感联系,大家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潜意识里存在的互相关怀的情感。这次文学交流会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点,让我们对两地情感,包括历史评价,做出新的、有价值的文化判断。

  俄侨文化唤起历史记忆

  王阿成坦言,希望在俄罗斯或在哈尔滨能够见到非作家的、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老侨民,与他们做一些家常式的交流,这样可能会唤起我们更多的回忆,使我们找到历史中珍贵的东西。

  交流会上,来自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俄侨后代科尔涅娃表示,哈尔滨在俄罗斯侨民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009年,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阿根廷、美国等地的老哈尔滨人在哈尔滨聚会,他们把哈尔滨当作自己的家乡,这里留下了他们很多美好的回忆。

  俄侨嘉宾中的一位老人在交流会上的一句中文“你们好”,引人注意。采访中,老人用带有东北口音的中文告诉记者,他叫张来福,中国是他的第一个祖国,哈尔滨是他的第二个家,他在哈尔滨有很多好朋友。

  张来福告诉记者,他1934年出生在内蒙古,1955年离开中国。1989年,他所在的代表团乘飞机到布拉戈维申斯克,然后坐船到黑河。他从黑河来哈尔滨,重回阔别三十多年的“第一祖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大半时间他都住在中国。张来福笑着说:“哈尔滨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不变的是中央大街的人还是那么多。”他透露,他的儿子作为翻译还将带团参加今年的中俄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