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搜 索
揭秘冰城试吃客 资深试吃客月收入轻松过万(图)
2015-11-02 14:06:4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张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央大街一家即将开业的西餐厅,迎来一批试吃客。

  东北网11月2日讯 “我现在在沈阳的一家大型连锁饭店参加他们的啤酒节试吃、试喝活动,从沈阳然后到长春,30号回到哈尔滨。”小胖在电话里说。做为哈尔滨美食自媒体及试吃客的代表,小胖经常受到邀请,到全国各地试吃美食。

  在一些网站,经常能看到邀请去某家餐馆试吃的信息。“据我了解,哈尔滨如今经常参与到美食试吃活动的人得有四五百人,活跃的、经常参与互动的试吃客得有一百多人。这与这些年哈尔滨餐饮业在发展壮大,需要借助网络扩大影响的需求有直接关系。”经常组织各种试吃活动的专业美食APP“鲜城哈尔滨”总监王瑞说。“试吃客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爱分享美食,经常去探店,基本都是80后、90后,他们的标签———都是十足的吃货。还有一个特点是女性稍多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喜爱分享的性格有关系。”

  试吃也是“互联网+”

  在哈尔滨饮食专家宋兴文的印象中,哈尔滨餐饮界的试吃活动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兴起。“那时候基本是报纸、电台组织一帮人去饭店试吃。参与的人年龄稍大,基本没有借助网络。”而转折点是:“到了2012年,大众点评网开始组织经常参与点评的网友参与试吃,从这之后,哈尔滨的试吃活动开始常态化。这些当初参与大众点评试吃活动的网友,不少开始经营自己的美食自媒体,或者到其他媒体做美食栏目,继续复制大众点评的这一模式,让试吃成为哈尔滨餐饮界的一种新风尚。如果一家新饭馆,不组织这些试吃客去吃,那么品牌传播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宋兴文看来,试吃客在发生试吃行为之后,会通过微博、微信、博客以及网站评论等形式,把自己的行为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形式传播出去,第一受益方,是受到好评的饭馆;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会集聚人气,形成围绕自己的受众群,而受众群一旦形成、扩大,旺盛人气会被饭馆看中、利用,这一网络自媒体会成为第二受益方。“这其实是‘互联网+’发展出的一种典型形态,这种形态其实是‘互联网+’试吃。”


  试吃客小胖:不好吃给钱也不推

  小胖,80后,因为体重大,所以自称小胖。这两年连续多次登上了央视的美食节目,“十一”期间,央视一套播出了他和阿丘共同主持的美食传奇节目。

  他的微信签名是:“央视美食顾问!美食自媒体联盟成员!专注推荐冰城特色美食!”新闻报道中,称小胖是“冰城第一美食自媒体人!”

  冰城第一试吃客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其实是和试吃有关。”小胖说。在哈尔滨商业大学烹饪与营养专业毕业之后,小胖去杭州做了两年教授烹饪的老师。2006年回到哈尔滨,喜欢美食的他开始混迹于哈埠的各大美食Q Q群。这些美食Q Q群的群友之间,经常组织各类AA制的试吃,边吃边讨论哪样菜品好吃,然后在Q Q群里讨论、分享。

  2010年开始,小胖创建了哈埠门户网站的美食频道,开始一周组织一次免费试吃或是AA制试吃。在这期间,小胖逐渐积累起人气,到今天,他个人微信公众号拥有5万多粉丝;搜狐新闻客户端的粉丝15万,阅读量超千万;今日头条粉丝10万,阅读量超过百万;秒拍粉丝15万,单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到10万次。

  随着影响的扩大,小胖品尝美食的脚步早已经迈出哈尔滨、迈出黑龙江,迈向全中国。

  如今全国各地大的美食试吃或是品尝活动,都会邀请他。“我今年4月、5月参加的是扬州宾馆的美食试吃活动,6月、7月参加的是杉杉奥特莱斯的宁波美食试吃,这期间去了河南、山东等地,马上11月了,11月我会去趟青岛,参加一家五星酒店的美食节。这些活动基本都是提前一个月就预订好的。”

  “小胖已经成为职业试吃客,从他目前的影响力看,说他是冰城第一试吃客也不过分。”饮食专家宋兴文说。

  一顿重庆小面吃掉两千块

  作为饮食达人、职业美食家,有两件亲身经历的美食故事让小胖印象深刻。

  2014年,小胖到重庆参加一个火锅试吃活动。到了重庆,早餐时,他想尝尝当时在哈尔滨巨火的重庆小面。小胖和十个吃货朋友一起,到了一家名气超大的重庆小面馆。小面上桌,开吃,味道却让小胖大失所望,汤是焦糊的辣椒味儿,面条疲塌不筋道。“这样的面,我肯定是要给差评的。”吃完面,一算账,十余人吃顿早餐小面,竟然花了2000块。

  这顿饭让小胖稍感安慰的是:“这家店的牛肉确实好吃。四五个工人在小平房里,用小刀对牛肉改刀,剔除筋膜与软骨,煮好的牛肉都带着金钱花。”

  还有一次,为了吃碗日本拉面,小胖等了三天。一天,朋友向小胖推荐道里的一家日式料理馆,说这家的日式汤面好吃。到了这家餐馆,老板告诉小胖,如果想吃到味道最好的汤面,必须再等上三天。老板说,自己汤面中的汤配方复杂,吊汤需要十足的功夫,做好面,必须配好汤,这汤,要用豚骨牛肉等反复熬煮24小时以上。即使是汤里的面条,也是从日本进口。

  为了吃到这碗面,小胖耐心等了三天。老板终于端上一碗做好的汤面。“这面的味道,好到无法形容。”说起这碗面,小胖还十分兴奋。“其实这家店还有普通的汤面卖,好像是十几二十几元一碗。像我吃到的这种极费工夫的面,店里几乎不卖,因为成本太高。老板做,也是做给懂美食的吃货朋友。”


   月收入轻松过万

  小胖参与试吃,如果是朋友推荐的店,他不会收费。如果店家要求写文章在网上推广,那就要收费。同时,小胖也自己组织各种试吃、品鉴活动,这类活动的收费3000元至5000元不等。“这要根据配备的吃货等级、人数与传播的平台定。”同时,小胖也经常接一些商家来哈尔滨的美食活动。他还经常为一些商家做活动策划。

  “我的收入包括探店、试吃活动,策划推广,做美食大赛的评委,给酒店做公众号运营。现在靠着运行自媒体平台,也有一定的广告分成。如今月收入基本在2万元左右。”

  做为以饭店为中心的职业吃客,小胖在每次的试吃、品鉴之余,还看到饭店代驾的商机。“代驾公司不远离美食,吃货吃完饭,需要这样的服务。我就与多家酒店合作,做了家代驾公司,我直接占10%的股份。”互联网+的思维引导着小胖持续创业中。

  只推荐好吃的店

  小胖认为自己在美食界的地位比一般的试吃客高,他坚持自己的原则:“我推的店,必须是好吃的、有特色的;只付费却不好吃的店,我不推。”

  因为试吃活动中,对方付费的情况在增多,一些试吃客会出于“吃人家嘴短”的顾虑而在推广中说好不说坏。小胖却说自己不会这样做。“我做试吃,会相对客观地说,不会只说好,不说坏。饭店的老板与总厨们也喜欢听客观评价。我本身对餐饮业、厨师行业很了解,就可以从专业与食客两个角度去分析菜品。在食材、味道、烹调技法;服务、管理、营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于“好吃”的定义,小胖认为:只要食材好,认真去做,食物就不会不好吃。“每个人的味蕾、口味不同,如果一个饭店出品的菜品能满足大多数人味蕾需要,那就是好饭店。”

   业余试吃客桃桃TTimage:分享美食是一种幸福

  

  喜欢拍美食的桃桃

  

  桃桃在试吃

  桃桃TTim‐age,是女孩在大众点评与新浪微博上的名字,在哈尔滨试吃客或是美食品鉴圈里,大家都称她为“桃桃”。桃桃今年33岁,是一家专业杂志的编辑,从2012年至今,她参加了三四十次各种类型饭店的试吃,没收过一分钱。“试吃是我的副业,如果成为职业试吃客,那得多幸福啊!”“幸福”是桃桃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每次说到,她桃子般的圆脸上就会溢出微笑,这微笑,甜甜的,像熟透的水蜜桃。


  挑自己喜欢的食物分享

  桃桃说自己之所以进入美食圈,是因为喜欢摄影,尤其喜欢美食题材的摄影。每当拍完美食题材的照片,她都会放到大众点评网与新浪微博中。这让她在哈尔滨美食圈中有了一定的人气。

  2012年,大众点评开始在线下组织网友进行互动活动。“这种活动最初就是大家在一起吃吃饭,不少都是AA制,后来有商家免费提供场地与饮食,虽是试吃,但没有商业色彩。”出于想结识更多朋友的愿望,桃桃开始参加这样的美食试吃活动。

  虽然经常参加美食圈的活动,但一开始,桃桃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吃货”,她说自己那时是个伪吃货———伪装成吃货混迹吃货圈的摄影爱好者。桃桃对食物挑剔,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每次试吃,她都会把自己的直接感受说出来或是写出来,这直来直去的个性,成为桃桃区别于多数只说好不说坏的试吃客的标签,让她在线上获得更多吃货的推崇。

  “我挑自己喜欢的食物吃,挑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然后通过大众点评与

  新浪微博发布出来,竟然有很多人喜欢。”两年前,桃桃主要发布美食的新浪微博粉丝就超过7万,这枚“伪吃货”,已经成为哈尔滨的吃货大咖。

  也正是通过参加网站组织的线下网友试吃聚会,桃桃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当初在聚会上结识的一位同样爱好拍摄美食的网友,如今已成为她的先生。“热爱生活的人未必都是吃货,但吃货肯定热爱生活;我们两个热爱生活的吃货在一起了。”说这话时,桃桃一直笑眯眯的。

  不喜欢“只能说好”的试吃

  从2013年开始,不带商业色彩的试吃渐渐少了,更多的第三方平台与餐馆,直接在线上或是其他途径组织网友试吃。第三方平台收取餐馆的费用,然后组织网友到餐馆免费用餐,或是餐馆直接绕过第三方平台,自己通过中间人或是直接找一些网络达人到店中试吃。

  这种试吃商业色彩明显,吃人家的嘴短,参与者基本多是只说好不说不好。这种情形让桃桃不喜欢。有一次参加第三方组织的试吃,坐在桃桃旁边的吃友在一道汤里喝出了塑料,这时主办方赶忙过来,劝吃友不要声张,“人家都请咱们吃饭了,就别往外说去了。”这让桃桃心中不爽。“我们觉得主办方做得不对,试吃就该好就是好,不好也应该允许我们说出来,好让店家改进。不能因为是免费的吃饭就虚伪得说假话,这样做就是改变了我们试吃的初衷。”

  还有一次,第三方平台组织试吃,到了餐馆,桃桃和餐馆老板看着脸熟,俩人认出来是几年前出国时一个团的团友。不久,桃桃发现,自己在给与这家餐馆同类型的餐馆网络好评后,被团友餐馆的老板娘在网上骂了。“有竞争才会有动力,不应该说了竞争对手好吃就得骂我吧。后来这个老板娘和我道歉了,虽然我嘴上说没关系,但我肯定不会再去这家餐馆吃饭了。”

  这两件事之后,桃桃开始选择回避一些商业试吃活动。“违心的事情我不做,只让说好的商业试吃,我宁可不去。”

  爱吃的人很简单

  如今的桃桃,已经开始对商业性的试吃进行筛选,参加这类活动前,她要了解参与的人都有谁。“我很看重是和谁一起吃,虽然身为吃货,但我不是为了吃而吃,也不是为了吃到更多的食物而吃。一起吃的人,要能吃得开心,这很重要。”

  参加一些有组织的试吃活动之余,桃桃还和吃友们经常进行AA制的聚会,到彼此感兴趣的餐厅聚餐,聚餐之余,在线上发布对这家餐厅的评价———好的说好,坏的说坏,直来直去,舒爽快意。“爱吃的人都很简单,遇到好吃的食物,我特别希望能分享给大家。美食是特别美好的东西,分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桃桃又说起“幸福”这个词,笑靥如桃花。


  试吃组织者董小七:这一行竞争太激烈

  

  董小七

  

  试吃客们在试吃中拍照。

  董小七,作为冰城美食达人,多次参加第三方组织的试吃活动,看到这一活动的商机之后,她在2014年年初开始组织一个吃货星期五的机构,每周组织各类达人到哈市不同的餐馆试吃,做了大约半年,她选择了退出,因为:“这行竞争太激烈。”

  董小七说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吃货,因为经常参加各类网站组织的线下试吃活动,她成为粉丝众多的美食达人,同时结识了哈尔滨吃货圈、美食圈中的众多大咖级吃友。2014年初,她开始自己联系有试吃推广需求的商家,商家出钱,她在线上召集试吃吃友,大家报名。根据性别、职业、年龄进行排查,选择覆盖各个年龄段的男女,挑出10个人参与活动。大约进行了半年,几乎是每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活动的收费标准:“每户商家6000元,参与试吃者不给钱。”

  针对不同的商家,在试吃客的选择上要进行甄别。“如果是人均消费高的餐厅,试吃客就要针对收入高的人群进行选择。如果是烧烤之类的餐馆,试吃客的选择面最大,因为收入高低的人都可以。”

  进行试吃时,董小七会动员、要求试吃客在其微博、微信上进行传播,同时在相关微信、微博公众号与相关的网站中进行发布。试吃结束之后,董小七会给商家一个活动总结报告,附上各条关于试吃的线上发布信息的链接。

  做了半年,董小七选择退出了这个行业,因为“这一行做的人太多了,竞争激烈,竞相压价,利润空间到后来太小了,不赚钱,就不做了。”

  店家、顾客都来说——试吃有没有必要?

  

  花香蝶自来,试吃是把双刃剑宋兴文,饮食文化学者,出版有《哈尔滨美食地图》,致力于哈尔滨传统美食的挖掘与恢复。在宋兴文看来,试吃不等于白吃,试吃,是一种文化建设。

  中国烹饪大师郑树国:我的店经常搞试吃,试吃者都是美食家与餐饮界的老前辈。因为我店做的是哈尔滨的传统老菜,老菜是有年龄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菜。要想做地道的老菜,就得找当年吃过这些老菜的人品尝,不断改进才能做好。我们试吃一部分是找行业内的人提意见、完善改进;我们内部改进没问题了,再找媒体与自媒体的人来试吃。

  无论什么活动都依赖质量与诚信,菜品做的好,诚信做到位,才是发展的长久之道。试吃是把双刃剑,对于免费试吃的菜品,商家对其质量要有十足的把握,如果做得不到位,恐怕会适得其反,再精妙的免费营销策略也无法有力、持久地推动销售。做为餐饮经营者,一切都要以诚信为主,要练好内功,菜品做好了,顾客自然会多,花香蝶自来。

  “互联网+”是餐饮发展的翅膀

  餐饮职业经理人胡振宁:我接触到的试吃形式目前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新店开业前,经营者找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品尝;一种是这两年流行的,新店开业前,找网络的美食达人,自媒体大咖、食神、业内人士前来封闭评测。后一种试吃,利于餐厅经营者搜集到专业人士给出的专业意见,对餐厅定位进行及时修整。另外通过美食达人、自媒体大咖的网络传播,会起到一定饥饿营销的效果。

  我们餐饮经营者首先经营好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建立起餐厅自己的会员群、贵宾群,定期组织会员进行试吃等活动,与餐厅的管理者与后厨进行互动,培养起顾客的忠诚度,会有效传播餐厅的信息,达到营销目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依靠互联网进行的试吃活动,对一个餐厅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无论是一家新餐厅还是一家老字号,一定要多了解顾客在餐厅的感受。通过这种活动拉近消费者与餐厅的距离,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到餐厅的文化与服务,成为餐厅的忠实粉丝和传播者。可以借助“互联网+”做为餐馆发展的翅膀。但仅仅做一次试吃活动,大家不会简单地成为你的粉丝,做事还得用心,做出好菜品,才能让大家不离不弃。

  宋兴文:试吃,不等于白吃

  在宋兴文看来,哈尔滨试吃活动发展的顺序先是依靠传统媒体萌芽,再依靠网站打下基础,然后依靠自媒体迅猛发展。可以说,试吃如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吃文化。

  之所以在近年试吃活动发展得快,“是因为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试吃,目标群体准确———深度依靠网络的中青年。这部分人既有经济实力消费,又有平台传播。通过他们,商家可以把好的就餐体验发布出去。”宋兴文认为,通过试吃,会培养出一批深谙烹饪之道、熟悉味蕾需要的美食家。

  “试吃不是白吃,试吃不是吃免费的午餐。随着哈尔滨试吃客对美食了解的深入,会对商家起到监督作用,会

  对哈尔滨的餐饮市场起到发展促进作用。”宋兴文总结道。

  我们如何在网上选饭店

  试吃行为演化为哈埠饮食的新风尚,借助的是互联网的影响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选饭店,这些普通消费者,在网上选饭店的标准是什么?

  伟大的宪章(公务员):我几乎每次选饭店都要在网上进行,尤其是不熟悉的地方。比如旅游时,我几乎每餐都要在网上选饭店,选的时候,对服务、环境、菜品的评价是我看重的。饭店内部的图片,我也会仔细看。最常去的是大众点评,挑选时最在意的是评论,那些大家都推荐的,我会选择去。我的微信、微博会关注一些美食大咖和本地的美食公众账号,比如雕爷牛腩、五岳散人、龙江美食什么的。但很难找到一家公信力强,评判标准统一,不打广告的媒体。

  张进(电视台主持人、节目制作人):我只玩微博、微信,其他网络的东西我用得不多。选饭店,我更愿意相信朋友间口口相传的推荐,我比较爱吃,又跟一帮美食家相互关注,所以他们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些美食的图片、介绍是我看重的。官方推荐与朋友骨子里的喜欢是完全不同的,我更相信朋友的推荐。有些做自媒体的人,已经商业化了,可信度降低了。在我加班到后半夜而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会在网上找饭店,相中一家饭店之后,再去看下面的评论,看看别人如何说。口味,每人不同,很难统一;有些饭店吃的是新鲜,而不是这次吃完,就会惦记着再去。

  老左(媒体从业人员):我在网上选饭店,一般先看差评,并要求有图有真相,有图的,表明对方吃过,这样可信度高。如果这家店是新店,装修特别好,看起来很干净,我会首先选择。如果是老餐馆,那就侧重评论怎样说,说好的多,那就去。好评,我一般相信评论字数比较多的,针对性强的,比如只写一道菜如何做的,如何好吃的。如果所有的点评都是好评,都说这家店好,感觉像是在刷屏,可信度倒是值得怀疑了。

  于冰(书店管理者):在网上选饭店,我会挑环境看菜品,至于底下的评论,不是我下决定的唯一标准。这些评论我会参考,能在我的决定中起到50%的作用吧;因为个人有个人的口味,别人说什么决定不了我吃不吃,口感的好与坏,自己尝过之后才会知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迟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