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2日讯 海林,在黑龙江省东南部边陲雄奇浩瀚群山中,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中国猴头菇之乡”美称,是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战斗和牺牲的地方。海林市距省会哈尔滨285公里,距牡丹江12公里,滨绥、图佳铁路,G10国道横贯全境,行政区域面积8711平方公里,辖8个镇、112个村和国家级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40万人,是中国特色魅力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平安县、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



近年来,海林市以建设“幸福海林”为统领,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园区增效、城市靓丽、城乡统筹、富民增收、民生改善、文体惠民、社会管理创新、维稳创安、党建创优“十大工程”,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旅游兴市、商贸富市、金融强市“四大战略”,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核心抓效益,重点保民生。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海林市的县域经济发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
2011年以来,海林市“十强县”由之前的第5名上升到第4名,“十强县”4个单项考核指标是全省唯一的“四连冠”;“五城同创”一年创成一个,已经创成了4个,2012年创成国家园林城、2013年创成全国平安县、2014年创成国家卫生城,今年获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提名市;4年来,先后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省试点市,纪检工作是“全国先进集体”,宣传工作是“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政法工作是“全国平安市”。
主要指标逐年增长
GDP比4年前净增59.6亿元。2011年是131.9亿元,2014年达到了191.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净增3亿元。2011年17.1亿元,2014年实现2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净增3.8亿元。2011年5.4亿元,2014年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2011年92.7亿元,2014年196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海林市三次产业比为21.4:50.9:27.7。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工业为主导。全市规上企业98家,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4.7%,形成了林木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其中,林木加工企业135家;机械制造企业48家;食品医药企业91家;清洁能源项目17个。二是农业有特色。海林是粮食小县,但优势特色产业明显,有“菌菜果渔游”5个主导产业。全市食用菌产量达17亿袋,标准化小区200个,拉动人均增收1万元,猴头菇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棚室蔬菜550万平方米、露地菜8万亩,年出口俄罗斯1亿公斤;建成了葡萄、蓝莓、草莓等14个采摘园,渔业面积8000亩。三是旅游业四季兴旺。形成了中国雪乡、威虎山、莲花湖、东北虎林园、威虎山影视城“三区一园一城”的格局。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3个,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
开发区潜力无限放大
一是建设质量、效益、税收“三型园区”。4年来园区项目由81户增长至172户。华安、汇丰两家企业已登陆“新三板”,实现了上市企业“零突破”,园区收入增加了3亿元,实现4.3亿元。二是实施“一区多园、跨区飞园”。与3个森工局共建了5个分园,同等享受国家级开发区政策。中小企业园新建厂房4万平方米,食用菌产业园入驻企业10户,柴河工业园11户,森林食品园7户。2014年,被商务部列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三是打造“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吸纳5个城中村、1000多户农民进城入园,建设了俪涞酒店、市医院、二中、牡丹江大学、物流基地等23个配套项目,新建了嘉禾影院、中央大街、九鼎地产等4个商贸综合体。


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是“暖屋子工程”多。3年“平改坡”70栋,做保暖110万平方米,改造换热站23个,配建廉租房250户、泥草房1500户。二是棚户区改造多。2012年以来,每年房地产开工面积40-60万平方米,去年开工6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销售2523套。三是公园广场多。建成13个公园广场,城区步行5分钟就有一个公园广场,方便了群众健身和休闲娱乐。四是工资涨得多。4年人均涨工资1550元,发放取暖费545万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在职与离退休、双职工一个不少。五是困难救助多。连续4年开展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四节”帮扶,每个市级领导包3户,部门主要领导包2户,科级干部包1户,2名一般干部包1户,帮扶困难群众1500户。建设了79个农村浴池,为偏远村屯送路灯220盏。购置巡回医疗车,免费为偏远村屯、社区群众、机关干部和65岁以上老人体检。
如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海林人正在抓住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使这朵县域经济之花开得更加姹紫嫣红、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