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8日讯 初冬的莲花河,河水已经冰冷刺骨。
在冷风扑面的河面上,几十艘挖淤船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挖淤工作。船上的挖淤工们,头戴蓝色棉帽,或穿脚过膝的水靴,或是全副武装的水衣水裤,一会儿在船上,一会到冰冷的河中……
莲花河清淤工作是青龙山灌区工程建设的一部分,是引水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今年10月开始,几十名挖淤工进驻莲花河,因为工期紧,任务重,昼夜开工清淤,人休机不停,40多天里,已经挖淤557万立方米。
周围已是树木凋零的莲花河施工现场,记者看到离河边不远处的地下冒出一股股白烟。走近一看,原来这里是挖淤工们为了倒班休息而挖出来的十几个地窨子。
地窨子里,温暖如春,整齐的被褥叠放在简易木架子上,刚下班不久的挖泥工们正在酣酣地睡着,脱下的水靴、水裤等在挤进地窨子里的阳光下,散发出微弱的水蒸汽……
正在地窨子中休息的张明来说,以前听说过地窨子,但是没见过。“住惯了楼房砖房,冷不丁住有些潮湿的地窨子真是不习惯。”参与清淤的建设者们,多数人的家离工地都在十几公里左右,一天来回走个一两趟没有问题,因工期紧张,为了节省时间,建设者们把地窨子暂做休息之所。
一位挖淤工说,青龙山灌区工程,是造福三江平原的水利工程,能参加这个项目的建设,我骄傲。“几年后,这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我告诉我的孙儿们,我是这个工程的建设者之一。嘿嘿,一想到这些,住在地窨子中也不觉得苦了。”50岁的陈丰明笑着说。
挖淤工们是一群普通的农民,他们深深地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快建设青龙山灌区工程对整个三江平原的重要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小为家,大为国,他们顶风冒雨,攻坚克难,令人感动和振奋。
在人们眼里,地窨子原本简陋的栖息之所,远不如高楼大厦美丽壮观,而莲花河畔的这十几个地窨子,应该是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最美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