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尔滨市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述
2015-12-10 09:37:2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10日讯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诚信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和支持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诚信哈尔滨”建设,以提升全社会诚实意识、践行守信准则为统揽,把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贯穿和融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和推动哈尔滨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之中,坚持德法并举,强化联合奖惩,以搭建征信平台为基础,以法规制度为保障,力求在治理重点领域和解决突出问题上求突破、见实效、固长久,以全社会诚信风尚日益形成的良好效果,扎实推动诚信核心价值观从柔性约束向刚性要求不断迈进。

  突出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

  诚信建设是牵动全社会、各阶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力推动、企业主动作为、社会共同参与、公民普遍响应。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哈尔滨市成立了市诚信哈尔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有2位市长、1位市委常委任组长,8位市委常委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由市直29个单位组成政府、企业、个人、法制和宣传5个诚信建设专项推进组,按照《哈尔滨市“诚信哈尔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研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05年至今,哈尔滨市先后出台实施了《“诚信哈尔滨”建设总体方案》、《“诚信哈尔滨”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哈尔滨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哈尔滨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方案》和《哈尔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编制工作方案》,以16个行业及其从业人群为重点,通过加快信用信息系统等“四个着力”建设,突出征集、发布、核查、奖惩和宣传等“五个关键”环节,稳步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诚信建设,同时指导各区、县(市)相继成立了诚信工作机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努力把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汇集到培育和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完善法规制度保障坚持刚柔相济德法并举

  诚信核心价值观需要柔性的倡导和培育,也需要刚性的制度保障。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只有与制度化和法律化相结合,刚柔相济、德法并举,才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哈尔滨市在推进“诚信哈尔滨”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将道德层面的诚信意识,固化为制度层面的行为规范,从市到市直部门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了信息管理、信息征集、信息发布、信用核查、“红黑名单”、奖励惩戒、教育宣传和诚信考核八方面制度,把诚信建设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目前,哈尔滨市先后出台《哈尔滨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办法》、《哈尔滨市公务员诚信档案建设工作方案》和《关于在市本级政府采购领域使用企业信用报告的通知》等40余项诚信建设规章制度,组织指导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25个市级行业协会,分别制定了诚信自律公约,面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初步形成了层级清晰、覆盖较广、具有较强指导性、操作性的诚信制度建设体系框架。2014年6月12日,中央精神文明报头版头题报道了《哈尔滨市五措并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

  夯实征信平台基础

  坚持打造诚信展示“窗口”

  健全社会成员信用记录是诚信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用信息记录,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哈尔滨市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诚信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2009年,哈尔滨市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建设开通了哈尔滨联合征信平台和“诚信哈尔滨”网站,功能不断完善,信息实时更新,运行状况良好。目前,平台已采集37个市直部门在行政管理服务中形成的179类信息,发布了54.8万多条信息。同时,平台与全市人口信息共享系统和法人信息共享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奠定了以组织机构代码和个人身份证号为索引联合征信体系的基础。

  为进一步展示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的成果,“诚信哈尔滨”网站现已链接到“中国哈尔滨”政府门户网站,访问量累计已达800多万人次,上海、深圳等外地客商多次委托核查哈尔滨市相关企业信用状况,为全社会共享信用信息搭建了桥梁,为各界了解、关注哈尔滨市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开放的“窗口”。

  狠抓重点领域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2007年至今,哈尔滨市将诚信建设分别纳入对市直部门和各区、县(市)年度目标考核,以考核为抓手,指导协调29个市直成员单位和各区、县(市),扎实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教育,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开展生产、流通、金融、税务、价格、工程、政府采购、招投标、交通运输、中介服务及食品工业企业等领域信用建设,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开展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劳动用工、教育科研、文化体育、旅游、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和自然人诚信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其中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价,78个社团被评为3A级以上;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人社局、诚信办联合印发《哈尔滨市公务员诚信档案建设方案》,启动公务员诚信建设,同时探索开展了会计师、律师、公证员、总建造师、监理师个人诚信建设;建立完善人口信息共享系统、法人信息共享系统,其中人口系统覆盖全市1063万人口,月均采集交换信息6000多万条,法人系统覆盖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39万户,共500万多条信息。在公检法司等政法系统开展了“阳光执法”、“阳光办案”建设,建设全市司法系统诚信档案系统,公布律师、公证员等5类人员的诚信档案4251个,推进了司法公信建设。

  强化核查奖惩机制坚持重点突破狠治顽疾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直接作用于各个社会主体的信用行为,是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运行机制。

  哈尔滨市从建立健全“红黑名单”发布机制入手,激励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目前,已连续评选四届306家全市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创建“诚信物业”、“诚信餐馆”、“诚信商场”、“诚信车行”和“诚信旅游”266家,发布产品质量、建筑工程、企业纳税、农产品质量等四类“红名单”企业923家,评选9名全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1人获得全省模范,开展了“践行价值观,诚信在冰城”、“十大诚信承诺”等活动。印发《关于在行政管理中实施信用记录核查的通知》,在省、市征信平台中梳理出210户存在警示信息的企业,率先在市发改、财政、工信等22个部门中,开展信用核查和联合惩戒,并指导存在信用问题的企业积极整改,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曝光产品质量、建筑工程、企业纳税、印刷非法出版物、拖欠农民工工资、食品安全等六类“黑名单”企业243家,打击“黑餐饮”、“黑物流”、“黑歌厅”、“黑烟草”和“黑网吧”243家。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红黑名单”,并在“诚信哈尔滨”网站实时公布。哈尔滨市还协调联通、移动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在手机短信中推送,发挥了惩恶扬善的社会效应。

  对“红名单”企业和个人,哈尔滨市在市本级政府采购招标评分时,根据供应商信用等级采取减分方式,扶持信用高的供应商;对全市优秀信用工业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将授信500万至1000万;整合了市工信委等10个部门的优惠政策,从免检、收费、贷款担保、纳税服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给予扶持。对“黑名单”企业和个人,面向市直部门印发“黑名单”,暂不受理国家中小企业资金和市新型工业化等资金的申报,暂停了全市59家企业参与全市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和24家企业参加价格诚信单位的评选资格,120家各类警示信息比较严重的企业未获相关资质。

  为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警示惩戒,提高其失信成本,哈尔滨市诚信办、市法院、市文明办等10部门,以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为依据,对其在乘坐飞机、购买列车软卧车票,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出国出境,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等5方面实施联合惩戒。目前,哈尔滨市已公布9批3356名失信被执行人及537户被执行机构,撤销5批已全部履行法律义务的12名失信被执行人及12户被执行机构,限制116人出国出境;中国银行等15家银行核查发现181人办理了贷款和信用卡等业务,已冻结41人信用卡,另有18人结清贷款8600万元;限制购买航空机票800人;限制购买铁路软卧票180人。“一处失信、联合惩戒”社会效应凸显。

  培育信用服务行业坚持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哈尔滨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哈尔滨市征信机构备案暂行办法》,目前在哈备案登记征信机构增至19户,扶持征信机构先后完成省、市各类企业信用评级600余户。组织完成了全市中小企业信用评级100户,评出信用A级以上企业65户。市诚信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市本级政府采购领域使用企业信用报告的通知》,对哈尔滨市家具行业及协议类政府采购的招投标,率先开始使用企业信用报告,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予以扶持。市工信委开展了“双百”优秀信用工作企业评选活动,对荣获优秀称号的工业企业由市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服务中心授信500至1000万元。推动政府部门开展行业信用评价,不断扩大各类社会主体信用评价范围,提高信用意识,实施分类监管。目前,全市指导组织市市场监管、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建委、市人社局、市旅游局、市卫计生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局等11个部门开展了15种行业信用评价,对各类社会主体分别评为A、B、C、D或红、黄、蓝、绿牌等级,提高了企业信用需求,培育扩大了信用市场。

  哈尔滨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诚信宣传活动。针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指导44家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试点工作;培训国家信用管理师22人,指导完达山、森永等5户乳制品企业通过了全国首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开展“2014年诚信示范行动”、“文明诚信”示范店(街、市场)创建活动、“践行价值观、诚信在冰城”主题教育实践等诚信建设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2年至2015年,哈尔滨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以大力推进“诚信哈尔滨”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取得了积极进展,在黑龙江省发挥了“龙头”作用,中央、省、市及凤凰卫视、《大公报》等香港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国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关专家对此高度评价,认为“哈尔滨诚信建设,既突出了制度设计和绩效考核,推动了诚信建设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又体现了惩黑扬善原则,既整治扼制了不诚信、失信行为,又传播了诚信正能量,这方面的好经验值得总结。”2015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年会在京举行。哈尔滨市“诚信哈尔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中国信用共建2014年度创新单位”称号。哈尔滨市经验作为地方信用建设实践编写进《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4~2015)》。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