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纪守规营造管党治党的新常态
张雨浦
治国之要在于治党,治党之要在于德法并重、内外加力。深入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着力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初步学习,我认为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深化认识和准确把握。

第一,正确认识党纪与法律的关系,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律和法律,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基本准则与规范。但从适用对象看,党纪是针对党员的,是党内的规范;法律是针对公民的,是党内外所有公民的法规。由于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本质特征是“先进性和纯洁性”,所以党对党员、公众对党员的要求,必然严于、高于普通群众。有许多事情,群众做了不犯错误,而党员做了就要受到追究。新的《准则》和《条例》,注重教育引导、抓早抓小、抓细抓实,有效解决了“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和“治病救人”的特点。对党员来说,不违法不等于不违纪,而一旦违纪就要受到严肃追究。今后,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越来越严、越来越规范,应该成为每个党员必须适应的管党治党的新常态。
第二,正确认识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坚持法德并举、以法为重。自律是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依靠的是一个人的良知、品德、修养和境界。新《准则》坚持正向倡导,列出了“正面清单”,明确了应该怎么做;新《条例》坚持反向约束,列出了“负面清单”,规定了不能干什么。一个重在立德、是“目标导向”,一个重在立规、是“问题导向”。一条“高线”和一条“底线”,共同构成了从严治党的规范体系,有利于实现更佳效果、更大效能。我个人认为,在现实的时空条件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初级阶段,他律比自律更重要,至少对大多数人更重要。这是因为,自律具有主观性、易变性和差异性,难以衡量和把握;他律则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同一性。正如列宁指出的,“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个人的优秀品质上,这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表现”;邓小平同志也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强调,“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王岐山同志强调,“要用纪律管住大多数,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等等,都体现了共同的取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的组织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该把保廉防腐的重心放在他律即严格执纪上面。
第三,正确认识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的关系,坚持突出“关键少数”、突出责任担当。《准则》与《条例》,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作为党的一份子,遵守这些要求是党章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全党做到了,才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党的领导干部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所以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准则》和《条例》就具有更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正因为如此,《准则》除了对全体党员提出要求以外,还专门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四项更高要求;《条例》也第一次将主体责任列入党纪之中,对党组织负责人不负责任的失职渎职行为作出了处分规定。即对违纪问题,除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以外,还将追究领导干部的“主要责任”和“重要责任”,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严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在抓学习、抓教育、抓落实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盯住“关键少数”如何发挥“关键作用”问题,真正做到先让“关键少数”学习好、理解透、把握准、落实到位,成为遵纪守纪执纪的模范。作为市委书记,更要发挥好承上启下、以上率下作用,带头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既要担起管好自己、管好亲友和身边人的责任,又要担起管好班子、管好队伍的责任,切实做到真抓真管、敢抓敢管、严抓严管,从而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提供坚强有力的队伍保障。(作者系牡丹江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