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增效成果好、税费逆袭超百亿、科技创新成果多……
“炼化”亮点让人应接不暇
东北网3月1日讯 全球油价持续走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亏损”成了很多油企不能回避的问题。有道是,压力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能让勇敢而有担当的企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老树”亦能催生出“新芽”。
大庆炼化公司,在国内的油企中或许名气不大,可是,它却在如此困厄的大环境中一路逆袭而上,经营业绩逐年攀升,盈利能力逐年增强。“十二五”以来,加工原油279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832亿元、税费357亿元,实现由2011年亏损14.2亿元到2015年盈利17.24亿元的巨大转变,企业发展“节节高”。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这个“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加工原油547.5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税费101亿元,利润17.24亿元,实实在在地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月25日,大庆炼化公司职代会,可谓亮点纷呈,会上,总经理万志强揭开了大庆炼化公司实现利润与税费双跨越的“秘籍”。
炼化税费逆袭超百亿
如果要问2015年什么是让炼化人最骄傲的事,恐怕就是炼化公司一举甩掉了“亏损”的帽子,实现税费101亿元。
在低油价的“寒潮”中,勇敢的炼化人一步一个脚印,一边过起了紧日子,开源节流,一边开展科技创新,把所有的未知数变成了种种可能,逆袭成为真正的纳税大户,助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为市里各项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彰显了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在中国石油系统内,大庆炼化公司优势不突出,地处目标市场北端,产品运距远,成本高;原油加工量也不具有规模优势;冬季生产期长,安全生产难度大;成品油价格持续下跌、销售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庆炼化焕发新活力,晒出令人刮目的成绩单?
科技创新与挖潜增效并举,管理水平与队伍建设齐抓,节约成本的同时绝不忘担在身上的环保重任,每个员工的倾心付出……这些,都是大庆炼化公司打赢这场攻坚战的“法宝”,也是作为优良传统的“传家宝”。
在过去的五年中,大庆炼化公司突出效益中心,生产经营业绩稳步攀升。他们优化生产组织,保证效益实现,深入节能降耗,努力节约成本,强化合规管理,损失大幅降低……尤其是2015年,他们优化装置操作及加工路线,优化苯、液氨和蜡油等外购原料进厂,细化水电汽风管理考核,严控非生产性支出,精细维修费管理,加大招标采购力度,节汽24万吨,节水38.3万吨,节电6651万度,累计挖潜5.55亿元。
创新增效正稳步推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要想长远地向前走,“吃老本儿”不可行,还得有新家什,因此,科技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谙这个道理的大庆炼化公司,全员上下技术创新氛围浓厚,公司支持鼓励科研、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研攻关有新突破:“十二五”期间申报国家专利40项、授权专利20项,科技成果均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创新贡献效益达3.55亿元,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产品开发有新进展:开发出变压器基础油、研磨油、工业白油等新产品十余个,丰富了产品结构,开拓了市场空间,提升了竞争能力。
技术改造有新贡献:积极应用新技术,实施一套重催冷再生催化剂循环技术改造、低温余热改造等200余项,既有效解决了装置瓶颈问题,又带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
发明创造有新成果:从机制上鼓励发明创造,员工结合岗位实际,实现了装置内窥镜、装剂机械手、管道对口器、手摇升降车、管板调整器等50余项自主创造成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科技创新是一方面,企业管理的创新也是重中之重。
炼化公司始终把管理作为永恒主题,精细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推进标准化管理,深化内部改革,退出低效业务,优化人力资源,模拟市场经营,堵塞了管理漏洞,规避了经营风险,挖掘了内在潜力,调动了员工积极性,降低了成本费用,企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十二五”期间累计管理挖潜20亿元。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首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通过关停常年亏损、扭亏无望的纺织厂等低效业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一系列措施,每年减亏近3亿元。
在机电仪厂、检维修厂和设计院等11个相关生产服务单位推行内部模拟市场化经营,将费用、成本、效益与员工收入挂钩,并根据工作和技术难易等进行单项奖金提成计算,将薪酬分配向为企业创效的单位和员工个人倾斜,最大限度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累计创效1.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