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百年老段”抗日故事写入历史
2016-03-11 11:06:13 来源:生活报  作者:栾德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11日讯 对于哈尔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来说,城市发展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条铁路作为一个起点,渐渐出现了机务段、铁路桥、铁路医院、铁路中学等与铁路相关的场所。在老哈尔滨人心中,位于哈尔滨站北区域的百年机务段,不光赋予了哈尔滨独有的气质和文化脉络,还烙印着一处处红色印记。6日下午,经铁路部门批准,记者进入哈尔滨机务段院内,近距离感受“百年老段”的体温。

  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进入大院,一辆漆黑的蒸汽机车映入记者眼帘,它高昂着头,锈蚀的铁皮、斑驳的铁轨迎着春风述说着往日的辉煌。提起机务段,看门的孟大爷立马挺直腰杆,竖起大拇指说:“咱们可是百年老段!你瞧瞧外面的火车头,据说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蒸汽机车。”孟大爷在铁路工作了30多年,年轻时就在机车上。

  退休的老机务段职工孙大爷讲,老哈尔滨人习惯把抚顺街、地德里小区一带叫做“地包”,随着前些年的改造,“地包小市儿”的名称消失了。很多人以为“地包”就是大土包。其实,俄文“депо”的音译就是“地包”,是机车库的意思,就是指哈尔滨机务段。“抚顺街曾被称为地包一道街。”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馆员告诉记者,据《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记载,中东铁路第一次大罢工发生在1918年。“中东铁路也是红色之路。早在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之前的建设时期,就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来到哈尔滨。哈尔滨是全国最早广泛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城市。”

  最早庆祝“五一”比上海还早十多年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馆员介绍,据《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记载,“早在1907年,俄历5月1日,哈尔滨“地包”、三十六棚的中俄铁路工人就开始在太阳岛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也是最早的带有罢工性质的工人运动。”

  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述笑表示:“这是哈尔滨革命史上,最光彩的一面。《中国职工运动史》记载,中国最早纪念‘五一’的是上海,在1919年,可见哈尔滨比上海早了10多年。”最早的领袖号机车从这里驶出

  记者在哈尔滨机务段八场运用车间办公楼看到,一个巨大锃亮的朱德铜像立在门前。

  “这是已经换型多年的前进型‘朱德号’机车上的,500多斤重呢!”哈机务段宣传科夏振明告诉记者,据《哈尔滨机务段志》记载,哈站北区域曾驶出了让铁路人自豪的“毛泽东号”、“朱德号”。1945年,日军投降前,大肆破坏铁路设备。1946年,哈尔滨机务段开展“死机复活”竞赛,经过20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将日本投降时留下的304和1083号蒸汽机车整修一新,为了表达对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无限敬意,“毛泽东号”和“朱德号”由此诞生。两台机车自诞生起就是一对亲密战友,成为铁路发展的标杆旗帜。

  赵尚志很多漂亮仗都是围绕铁路打响

  提起哈尔滨的抗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北抗联赵尚志。“他的很多漂亮仗都是围绕铁路打响的。”夏振明告诉记者,《赵尚志年谱》以及哈工大博物馆史料中记载,大多为赵尚志所属部队破坏敌人铁路运输的活动。仅以1935年第三季度,抗联就袭击车站、破坏线路设备、阻碍运行及其他破坏活动62次。

  夏振明说,在哈尔滨机务段,有不少写入历史的抗日英雄故事,据《黑龙江史志》、《哈尔滨机务段志》等记载,有被严刑拷打,宁死不出卖同志的付德明;有用火车头撞毁鬼子军列,撞死10名鬼子的李大伟;有帮助抗联炸毁日本军列的孙宝忠;有将鬼子监工扔进火车炉膛的王大牛;还有被鬼子认为在火车头上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标语,险些被鬼子打死的刘润昌……

  列宁曾给“地包”工人们写过感谢信

  哈尔滨文史馆馆员、党史研究会会员李忠义告诉记者,列宁虽然没来过哈尔滨,但却曾给“地包”工人们写过感谢信。上世纪20年代初,哈尔滨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工厂和哈尔滨“地包”的工人捐献大洋,购买了三列车粮食运到苏维埃新政权境内,支援苏维埃新政权人民度过灾荒。后来,列宁派人送来了亲笔签名的感谢信。

  圣·伊维尔教堂、“亚斯里”孤儿院、百年老段都在哈尔滨站北区域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么,哈尔滨站北区域现在还住着哪些人?他们的生活是否便利?请关注本报系列报道《敲开哈站北大门》第四篇。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