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对于党的成长和事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引导支撑作用。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发扬实事求是精神、践行实事求是思维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回答好的新命题。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来到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就推进龙江全面振兴,总书记讲到“人不能忽悠经济,更不能忽悠自然”。“两个不能忽悠”用充满哲学智慧、最接地气的东北方言,深刻阐释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指明了我们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深刻理解“两个不能忽悠”哲学内涵,笔者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林业资源型城市如何在新常态下实事求是推动转型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表达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1941年毛泽东同志结合民主革命实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对“实事求是”作出了新诠释,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诠释,不仅使“实事求是”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成为了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只要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党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如若背离了实事求是,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在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军阀割据、外敌入侵等严峻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行动,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落后、发展停滞的突出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找到了打开中国经济发展大门的“金钥匙”。在改革开放深化时期,面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现实矛盾,先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引导我们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历史证明,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保证事业成功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们党立足发展实际,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再一次继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三期叠加”所表现出的产能过剩矛盾日趋突出、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日益显现、财政金融风险潜在增大等严峻挑战,对经济发展的规律趋势作出了“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之所以说是规律性判断,是因为在经济体量迅速增大、要素投入不可持续、资源环境约束异常紧张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无以为继,必然的要转变为中高速,这是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中央作出“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是清醒认识现实国情这个“实事”,辩证分析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实际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战略选择,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新实践,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与时俱进中的新发展。
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战略选择,而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同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避免教条、避免本本,把握好三个辩证关系。
一是“进”与“退”的辩证关系。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如果单纯看经济增长数字变化,片面地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衰退,甚至认为工作重心可以不在经济建设上了,那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既互相矛盾、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两个方面、两种因素构成的,它们之间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进”与“退”就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相互转化的一对矛盾。为此,适应新常态,我们应辩证地认识到,这种“退”是以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为目标,目的是通过积极的“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营造经济社会在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台阶。正如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所讲,“我们讲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的是适应发展形势变化更好谋划和引领发展,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效率的发展;我们讲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的、相互排斥的。”
二是“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新常态是相对于过去老常态、旧常态而言的。“新”,本身就是动,就是变;而“常态”,又是一个相对长期、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时期之内的相对静止,即不变。关于新常态的“变”,正如总书记概括的那样,体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方面。关于新常态的“不变”,那就是在国内外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要素条件没有显著突破的前提下,新常态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保持。所以,适应新常态,要求我们不仅应充分把握“新”,更应准确认识“常”,实事求是地拿出“动”的冲劲儿,保持“静”的韧劲儿,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急躁不行,浮躁更不行”的要求,采取更加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措施,更好地推动龙江全面振兴。
三是“点”与“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新常态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是由众多“个性化的小存在”汇聚而成的。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性大,这就决定了在总体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各地在发展节奏、质量、转型重点等方面会存在不同。就拿经济增长率来说,全国各地普遍由高速转向了中高速,但是去年,重庆和贵州两省的经济增速却分别达到了11%和10.7%,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之所以出现突破新常态的跨越式发展,是因为这两个省前期生产要素集聚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找到了适合的新型产业与发展路径,所以其经济高速增长并不是否定新常态,而是更加实事求是地适应新常态。这个“点”与“面”辩证关系的实例,启示我们要立足各自实际,挖掘优势潜力,以更加主动有效的方式适应新常态。
三、从林业资源型城市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视角看,“两个不能忽悠”是新常态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遵循
就伊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既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主体生态功能区,又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简单粗放的木材生产,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支撑了林区的开发建设,但也形成了“一木独大”的产业结构,并导致了森林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随着2011年和2013年我们率先全面停止主伐以及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旧有的发展模式走向了终结,转型成为了我们唯一的出路。
那么转型怎么转?往哪里转?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辩证地分析伊春的“实事”,历史地看,那种不计生态代价,靠超负荷的资源索取来换取短暂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辩证地看,如果单纯地保护生态,而不注重发展,我们的保护同样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伊春要“求”的应该是一条生态与经济融合、保护与发展并行不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我们要走好这条转型之路,在新常态下实现新作为,更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将总书记“两个不能忽悠”的要求更好地践行在具体实践中。
一是实事求是地将生态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国家赋予伊春的首要责任。近年来,我们高举生态保护大旗,深入实施天保工程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始终坚持保护是前提、是基础,全面加强森林培育和生态修复。“十二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83.9%提高到84.4%,林木总蓄积由2.56亿立方米提高到2.92亿立方米,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十三五”期间,伊春将坚持按照主体生态功能区定位,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放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效应,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二是实事求是地培育和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伊春经济发展最具优势、最可依托的要素就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珍贵的绿色资源。为此,在接续替代产业的生成上,我们决不犯“项目饥渴症”,始终做到“三个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的坚决不上、破坏资源和生态的坚决不上、高耗资源的坚决不上),通过大力培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近年来,按照省委提出的“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思路,我们着力培育发展了以“红蓝黑黄+林药+林畜”六条优势产业链为主的森林食品产业;以避暑观光、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以地道药材种植、加工为主的北药产业;以家具制造、木制工艺品生产为主的木业加工产业;以北红玛瑙、桃山玉、钼矿为主的绿色矿业。这五大产业既保证了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又充分释放了我们的自身优势,在不忽悠经济、不忽悠自然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增长动能加速转换。“十三五”期间,伊春将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发展观,坚持“做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的思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提升五大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共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指导我们中国发展实践的重大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两个不能忽悠”,才能保证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进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胜利。 (作者系中共伊春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