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市绥化,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粮食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产品补贴“黄线”和生态“红灯”双重预警、库存成本压力和加工亏损压力双重加剧等多种挑战。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已经到了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
作为一个农区城市,绥化市的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结构单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水平低;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链过短,融合度不强,缺少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产业抗风险能力差;金融要素配置不足、缺乏活力,诚信体系不健全,融资难、贷款难,金融服务水平与发展水平不匹配。
农业是发展痛点,也是绥化市未来发展的最大机遇。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广中集团董事长朴广钟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在隶属于绥化的安达市太平庄镇,旱改水工程就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侧面。太平庄镇十年九涝,农业发展一直困于低产、低效、低收入状态。为弥补劣势,这个镇从五常引进水稻种植户小规模试种,改旱田为水田,又从外地引进水稻种植大户,逐步推开水稻规模化种植。绥化市政协副主席、安达市委书记王雪峰说,这既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也是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成功案例。
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2016年绥化市将下调玉米面积,扩大水稻生产,发展食用型大豆、杂粮杂豆和蔬菜等经济作物,蔬菜和特色作物面积力争增加到230万亩。“一号文件倡导‘粮经饲’三元统筹,这成为绥化市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打方向。”绥化市委书记张晶川说。
全国人大代表朴广钟说,现行的农业结构导致生产与需求严重错位,“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的局面使国产品种面临产业链运行不畅的难题,必须推进“粮经饲统筹”,以使种养业步入良性循环。
作为农业部“粮改饲”试点地区,绥化市将大规模发展适应于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业需求的青贮玉米。“调结构也是为了调品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点就是建设稳固的高品质农产品供应端。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高品质,一是稳固。品质不高没竞争力,不稳固则不可持续。”张晶川说。
全国人大代表、绥化市苏萌园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艳霞建议,加大力度扶持林下食用菌种植、特色经济林培育及栽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特色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项目,调优绥化种植业结构。
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部门融合互动,也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原来我们习惯就农业抓农业,产业链没做起来,时常受到憋粮、憋猪的困惑。”张晶川说,“必须用二产三产拉动一产,实现良性循环。”
近年来,绥化市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内部结构优化,催生和拓展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新环节,并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
庆安县是绥化市的水稻主产区之一,过去水稻产业种、加、销等环节衔接不紧密,产业链不完整。近年来,这个县以加快产业化、提升标准化、扩大集约化为目标,引进和扶植了一批水稻精深加工企业及大米加工交易中心与物联网项目,将水稻产业从加工大米,延伸到生产米糠油、秸秆造纸、稻壳发电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实现了对水稻的“吃干榨净”。
如今,绥化市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有108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实现了全面积覆盖,这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稻谷变成精米,猪羊变成精肉,土豆变成薯片,瓜果变成饮品……绥化市的绿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走进生产车间,迅速变成了花样繁多、包装精美的商品。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也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达市以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和电商产业园为引带,大力推动“互联网+”与第三产业融合,着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电商平台、区域电商平台和招商创业平台。“做长产业链条,做强精深加工,让我们走上了一条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转型路。”全国人大代表、绥化市安达劳转办工人那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