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18日讯 年年备春耕,今年有不同。随着改革新风愈吹愈劲,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道路上,佳木斯将继续探索前行,坚守不变的仍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核心。
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如今又热闹起来,农资商店里选化肥、挑种子、买棚膜的农民络绎不绝,公路上满载着希望的运货车一辆接着一辆,春风里,田野上涌动着人勤春早的热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来新风正在黑土地上铺展一幅幅生动的备耕图。
“绿色有机肥就是好!”郊区新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庆伟在黄腐酸肥试用地块的收成中得出结论,现在的他深刻认识到了有机肥的好处。
从试用者到推广者,实践中转变的不仅仅是农民观念还有生产方式。
传统观念中,啥肥好用、劲大就用啥。目前还有一些农民仍采用落后的施肥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反而实际效益低,逐年累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产生恶性循环。“黄腐酸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作物抗旱、抗寒、抗病的表现也不错。做农业不能只看眼前,还要考虑长远,对生态环境有益处才能可持续发展。”王庆伟今年打算在合作社大面积施用黄腐酸肥,示范带动更多农民转变观念。
这些日子王庆伟非常忙,除了安排合作社备春耕工作还要亲自到种子销售店选种子。
“今年和往年不一样,合作社有了新尝试。”王庆伟说。从广东佛山考察学习回来后,他看到了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决定拿出一部分原来种植玉米的土地种植红小豆、大豆和高粱。
新田合作社减少玉米种植,充实经济作物的做法并非少数,在佳木斯市各地调整种植结构的动作悄然进行。
同江市制定农业机构调整规划,确定“三区一带”农业发展格局;富锦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合力调整各类作物种植比重,目标定在调强优势作物,调优区域布局,调高经济效益上;桦南县从发展林下经济,做强畜牧养殖业,培育农林经种植加工项目和建设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方面促调整。桦川、汤原、郊区、东风区…….处处有行动,步步见变化,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的定位在“调”实践中得以实现。
这个春天东风区建国镇9个村的大喇叭消停了不少。原来一到备春耕时节,大喇叭就会热闹开讲,技术和信息在声波中传递。
今年不一样了。4月5日这天,建国镇9个村党员干部各自守候在村委会电脑前,等待省农科院专家远程网络辅导科技备春耕的新知识。
永丰村会计史俊文笔记做得认真,专家一堂课还没讲完几页白纸就已写满。“我是作为代表来学习的,听完课我还要给村里老少爷们讲讲,让大伙都听听今年地咋种。”
建国镇远程教育管理员刘易辰一天跑了8个村为各村调试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村民党员都学有所获,“省委组织部的这次科技备春耕网络辅导讲座很及时,通过远程教育平台的学习看到大家求知热情特别高,而且对于这种新方式很欢迎。农民的基础打牢了,信息化在农村应用的效果会更直接、更鲜活。”刘易辰说。
除了网络培训,佳木斯市根据阶段性生产特点进行专项培训。利用“科技之冬”前期对催芽车间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位催芽车间管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浸种催芽各环节技术标准,并能正确熟练操作。近期,还将进行全市范围的智能化催芽车间管理维护培训班,由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佳木斯大学的专家为农民讲解如何提高催芽质量和工作效率。
时下,汤原县合力农机合作社全体社员谈论最多、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用新技术解答农业结构调整这道题。
理事长曹树国敢于尝试新事物。今年他的一个决定得到了社员的广泛支持——为大棚穿“新衣”。
这件“新衣”不便宜,一栋PU大棚膜比普通膜要贵600元,多花钱为啥大家还支持换膜?曹树国一笔账算得精,“PU膜冬季不用撤可以连续使用。表面上一栋棚的膜贵了,但是算上清雪和覆膜的人工成本,用新膜反而省钱了。把账算清了,大伙自然会选择更安全、更省钱的。”
合作社的“大胆”还不止与此。今年,他们与维维集团合作,试用有机水稻。还将尝试鸭稻共育的循环养殖模式。高于市场价格的农业订单给社员吃了定心丸,“现在保守说每公顷增收1000元没有问题。”庄稼没进地就找到了好“婆家”,一纸订单连接产销两端,企业靠好原料获得高效益,农民靠好模式赚得好收益。
汤原县吉祥乡旺海粮食种植合作社抢前抓早,于3月30日就开始了浸种育芽,眼下,催好芽的种子已播种进棚。图为农民在播撒催好芽的种子。
汤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采集的1500多份土样进行检测分析,为今年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科学施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