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推动黑龙江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
2016-04-28 10:35:5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4月28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回答了黑龙江作为地处高纬寒冷地区的生态大省和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冰天雪地与金山银山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指明了相对欠发达、欠开发的黑龙江在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上促进寒地黑土冰雪生态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的新方向和新遵循。为此,全省上下要将这一论断根植于心、深植于行,清醒直面问题、认识省情、担当责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以实际行动和先行姿态,创新思路系统谋划“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进人民福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一、立足“五大理念”,正确认识黑龙江冰天雪地资源的生态化核心优势

  从思想创新来看,冰天雪地是黑龙江重要生态资源。传统思维一提到冰天雪地就是北部边疆天寒地冻的恶劣自然条件,其实不然:一方面,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独具匠心的冰雪艺术、美不胜收的冰雪风光为黑龙江赢得了“冰雪之冠”的美名,“冰雪之冠·黑龙江”冬季旅游品牌在全国冰雪旅游市场极受欢迎;近年兴起的微观世界冰花、雪花展示展览,对人们造成的视觉、知觉冲击,以独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受众。另一方面,冰天雪地是天然的冷库资源,北纬45°区域是设立云端中心的黄金地带,高纬寒地是进行整车测试场地的天然之选,并且国外已经有利用雪水作冷源、利用地热作热源的温差电站先例。

  从区域协调来看,冰天雪地是全国经济发展资源的重要补充。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作为“冷”资源,既是天然冰雪冷库,与低纬地区的天然绿色仓库遥相呼应;也是体验冰雪、感觉寒冷、开展错季旅游的首选之地,相对于炎热和四季差别不大省份的景区景点,更是旅游新卖点、不可替代的补充。

  从绿色发展来看,冰天雪地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冰天雪地作为寒冷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地理环境和自然规律的天然作用下,催生了山林水土的自然“休耕”,造就了黑龙江山更青水更绿的独特禀赋,凝生了“大美龙江”、“寒地黑土”、“冰雪·绿色·黑土·粮仓”等众多的生态自信、环境自信、资源自信。

  从开放融合来看,冰天雪地有着走出去、引进来的良好基础。天地造化,冰天雪地的特殊生存条件培育了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文,成就了开放发展的深厚底蕴。一方面,在对龙江大地开发建设过程中铸就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对全省提振发展信心,借助外力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多民族融合共存创造了丰富民俗文化和众多奇异景观,从冬捕到“刹生鱼”,从狩猎到“放生”,从体验冰雪奇观到见识火山湿地等,厚植了人文生态旅游产业要素,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共创共享来看,冰天雪地与绿水青山一样蕴涵着创造民生福祉的巨大潜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在“经济新常态”下走绿色发展道路,念好“山水经”、打好“冰雪牌”、做好“生态文章”,着力构建新型生态产业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然创造出“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巨大民生福祉。

  二、从政治高度,做好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际工作

  处在生态文明发展前沿的黑龙江,要摒弃路径依赖,突破一般的阶段论,从政治任务的高度,把科学开发利用冰天雪地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加速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有机合一,以实际行动切实推动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

  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规划体系化。正确认识生态与环境和资源的“一体两用”关系,坚持顶层引导和规划先行,摆正生态之本体地位,改善资源、环境的使用方式,实现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着力做好冰天雪地等生态资源开发规划。一是冰天雪地开发规划层次化。强化统筹指导,紧密结合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冰天雪地”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自上而下层层编制开发规划,做到区块吻合、层次衔接。二是规划冰天雪地产业功能区。按照“生态系统共同体”的要求和全域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标准,推动冰天雪地资源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与主体功能区共存共生,维护和发展好生态资源环境,提高产业服务功能。三是搞好规划评估。适时定期对冰天雪地空间开发规划和功能区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研究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落实保障措施,以利于提高规划实施的严肃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总结各类规划的长处和不足,为规划落地或进行合理修改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利于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

  叫响龙江品牌,推动资源产业化。当前是全省走出经济洼地、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之期。全省上下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敢于叫响龙江“冰天雪地”品牌,科学选择实现路径,以生态环境资源产业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发展冰雪产业。叫响“哈尔滨冰雪节”等品牌,做大做强冰雪旅游、冰雪艺术、冰雪文娱、冰雪经贸等冰雪产业;叫响“冰雪体育”品牌,围绕对接2020年冬奥会,建设全国冰雪群众活动的核心区域,大力开展“群众上冰雪活动”;筹建体育产业集团,重点发展冰雪旅游、科技研发、场馆运营等优势业务,打造冰雪体育产业的龙头企业;借势“年节展庆”,大力发展“冬捕”、“冬猎”、“过大年”、“赏民俗”等体验式旅游产业。二是发展寒地产业。叫响“寒地林区”品牌,发展森林猪、北极狐等高纬寒地特色养殖;叫响“寒土稻米”品牌,壮大有机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产业;叫响“北药”品牌,加快推进黄芪、五味子等北药种植及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整合“北大荒”“黑森”“九三”等品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北安寒地绿色农业示范区、东宁木耳生产加工、哈尔滨食用菌加工交易、穆棱木材加工、阿城森工木业园区等产业集群。三是发展冷资源产业。打造“中国云谷”,重点发展云计算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新媒体和动漫影视制作产业等;打造“国际试车产业带”,发挥全域黄金纬度优势,发展寒区试车产业,打造黑河“世界级试车名城”,建设漠河、嫩江等“试车卫星城”。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省上下要立足建设生态文明,强化保护好、发展好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着力完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体制机制。一是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抓紧制定出台和修订地方性生态保护开发法规,按照国家要求开展清理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工作。二是全面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制度、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探索建立“突出环境问题约谈”、绿色信贷等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执法制度,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开发纳入法治化轨道。四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投资、培育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创业成长等方面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扶持冰雪寒土等生态环境资源的深度科学开发。五是鼓励社会组织承担冰雪寒土等资源环境保护开发责任,探索成立公众参与的第三方咨询调查机构,努力搭建公众监督、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平台。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学讲话 谋振兴 闯新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