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老人的人生做最后一段旅程护航。黑龙江省海员爱心护理院是黑龙江省第一家实行“医养结合”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收治因疾病、外伤、衰老而导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该院前身是海员总医院关怀病房,以医办养,医养融合,实现了医养无缝隙衔接。“五一”劳动节到来,记者来到位于哈市江北呼兰区利民开发区荣昌路的黑龙江省海员爱心护理院,零距离接触感受医生、护士、护工的实际工作,真正感受到“默默无闻替党和政府分忧、为家庭和社会解难,帮天下儿女尽孝”的人间大爱情怀。
东北网4月29日讯 (记者 杨金光) “小小孩、老小孩”。每一个房间干净整洁,床单被罩透着粉嫩,窗台上几盆小花盛开,床头柜一尘不染,无论是标准间还是四人间,尽管有许多吸着氧气、卧床还带着鼻饲的老人,但进入房间并没有闻到异味,每个房间都有护工忙碌的身影不停歇。“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位于哈市江北呼兰区利民开发区荣昌路的黑龙江省海员爱心护理院。在护理院,护工们全天精心护理着老人们。
护工王玉莹为老人翻身,查看老人情况。
护理技能 把重200斤老人从轮椅上转到床铺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诸多恶性病年轻化,护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业。他们是介于护士与病人亲属之间的角色。据了解,我国养老机构人员从业者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目前国内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在千万名以上,尤其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护理员,更是稀缺。护工的需求不断增大,现实的情况却是,全国护工缺口大,找一个好护工很难。
护工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不是正规护理院校毕业,不具备系统医学知识,但上岗前也需要专业知识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护工的职责主要是照顾自理的患者卫生清洁、买饭打水、陪伴聊天;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护工辅助他们进食、排泄、观察病情,辅助运动等。
11点10分,正是海员护理院入住老人的午饭时间,食堂已把饭菜送到了房间。在重度护理区,护工王玉莹正在用榨汁机把老人的饭菜打汁,因为她护理着两位插留置胃管、需要鼻饲流食的老人。她娴熟地操起大针管缓慢地注入糊状的食物。忙完这位又赶紧端起另一位老人的饭菜,用小勺一口一口地为老人喂饭。
护工王玉莹。
扎着利落的马尾辫,一米六多点的个头,瘦小的身体不停地忙碌,喂完老人,已经12点了,她自己的饭菜都已经凉透了。匆匆吃过后,她又拿起拖把,拖起地来,走到一位老人床前,发现不对劲,老人排便了,她放下拖把赶紧拿手纸处理,瘦小的身体抱起一百五六十斤的老人,重新换上干净的尿垫。然后又接着拖地,打扫完卫生,又到了给卧床老人翻身的时间了。在海员护理院,对于卧床老人的护理要求是每2小时要为老人翻一次身,以免产生红肿、褥疮。忙完一圈到了老人午休时间。她不到120斤的弱小身躯,能把一位重达近200斤的老人从轮椅上轻松转移到床铺。她说,这都得益于护理技能培训。
|
9年没回家过春节老人换了20多个保姆
王玉莹不善言谈,总是问一句答一句,1977年出生,老家七台河农村,家里有公婆和70多岁的母亲,儿子在上职高,丈夫在上海一个工厂打工,多次让她过去她都拒绝了。丈夫心疼她说,“我能养得起家,不缺你那四千多块钱,找个轻松点的工作也行呀!”
王玉莹在海员护理院工作9年来,从没回老家陪家人过一个春节,家人都十分抱怨。她却说,过节的时候护理院的老人心里更难受,更需要她。在海员护理院,护工最多“一对四”的照顾老人,但王玉莹却是个例外,她一人同时照顾8个老人。因为她在海员护理院工作的年头长,被她照顾过的老人及其家属都很满意,老人都不愿意换别的护工,指名找她护理。曾经有位卧床的老人,儿子做生意经常外出,担心养老院照顾不周,儿子2年来在家先后给老人换过20多个保姆,不是保姆斥责、饿着老人就是老人看不上保姆,老人身上都有了褥疮。经人介绍,儿子把老人送到了海员护理院找王玉莹护理,半年下来,老人气色逐渐好转,身体的褥疮都没有了。
在另一个病房,94岁的卧床老人近日身体衰弱,远在外地的女儿张阿姨、哈市的儿子都赶来护理院看望。张阿姨说“多亏了玉莹精心,她这人就知道干活,从不诉苦抱怨,我自己的老妈我清楚,年纪大、事情多爱挑剔,不好伺候,但老母亲在海员入住3年多,没有生一个褥疮,真心感谢她的付出。”
没睡过一晚整觉和老人有心电感应
每天4点半,玉莹就起床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擦身、洗漱。5点多,协助半自理的老人穿衣服起床,喂完早餐,打扫完卫生,又到了老人吃水果时间,榨汁喂食给老人,然后还要清洗器具消毒。帮老人翻身,忙完午饭,下午又该陪老人活动了,身体不灵活的老人不愿意多走一步,她不善言谈,但对老人却极有耐心,“再走走,走一会儿就坐了。”直到晚上9点多,她才能爬到床上休息,却仍然不能睡个完整觉,夜里11点左右下床查看每个老人的情况,帮助翻身,如果遇到有不舒服的老人,她4个小时的觉也就泡汤了,因为,老人一有不舒服就会大声嚷、咳嗽,需要拍背、喝水……
她说和老人相处久了好像就有了心灵感应。曾经有一次半夜1点多,她起床给一位老人换完尿垫,总感觉心理不踏实,又重新挨床看了一遍,发现88岁的李奶奶神情不太对,已发不出声音,她赶紧按呼叫按钮。值班医护判断是心脏病发作,经及时转诊医院楼抢救,挽救了老人的生命。遇到半夜突然发病的老人是经常有的事,能够抢救过来她也跟着高兴,有位她照顾4年的老人去世了,她伤心的眼泪掉了好几天,老人们都说她哭得比老人儿女眼泪都多。据了解,王玉莹在海员护理院工作9年来,照顾了大约五六十位半失能、失能的老人,有半身能老人康复后回家的,也有重度失能老人离世的,她为很多老人送了终。
老人的护工“干闺女”我俩对脾气
海员护理院12层是轻度护理区,这层区域的老人一般是患有老年痴呆、心脑梗后遗症等慢性病患者,基本能够自理饭食。护工许冬花正在给1216房间的两位老人做餐前准备,把桌子、饭菜端到老人跟前,给老人带好围嘴,嘱咐道,“干妈你先吃,饭该凉了” 。这位短发、皮肤微黑、身材微胖健硕的中年妇女干活、说话都带着东北人的利落爽快,她一边说一边照顾着对床小脑萎缩、糖尿病老人,趴在这位白色寸短头发的老人耳边叫“吃饭啦!”老人从床上缓慢坐起来,许冬花搂着她的肩膀,哄她“我的老宝贝,咱们吃饭啦!”
“干妈”章珍见此情景有点吃醋,“她糖尿病,我干闺女不让我跟她比,多照顾她些,别人每周都给洗一次澡,而给她洗两次。不愿意吃饭,还喂她。”老人口里的“闺女”就指护工“许冬花”,章珍老人80多岁了,耳聪目明,只是腿脚有些不利索。“冬花是我干女儿,人心地好、实在、能干。我俩对脾气,睡觉得让她在我屋,我不打呼噜,别的屋有人打呼噜。”
把护理院当成了家老人是她的牵挂
今年46岁的许冬花老家在讷河农村,公婆和父母身体硬朗,丈夫和儿子在北京一个厂子里打工,几次打电话让她过去她都舍不得走,她经常说,我走了,我照顾的四个老人咋办。在海员护理院工作3年来,许冬花已经离不开老人,老人也离不开她。有一次,家里有急事,她回去处理,坐火车还没到家,“干妈”章珍就开始给她打电话说想她,她安慰了好久才挂断电话。结果第二天,干妈就病倒了。许冬花处理完老家的事情就着急往回赶,父母、兄弟姐妹都劝她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多住几天,她却说我得“回家了”,那些老人我放心不下,她的父母和姐妹们都惊愕的警告她:“这里才是你的家!”许冬花仍然坚持回到了海员护理院,回到了她牵挂的老人身边。
护工许冬花。
为老人洗屎尿短裤用手帮老人抠排便
有专业护理人士表示,护工需要专业知识培训,比如糖尿病的照护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多纤维、多蛋白类食物,并科学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中风老人多数有失能情况,看护中则要协助他们定期清洗身体,定时翻身,避免生褥疮。对于失智老人,要格外注意他们的行动,防止走失、跌倒、伤害、过饥或过饱等情况发生。
许冬花护理着两个房间的4位老人,因为这是轻度护理区,护工要求只是协助老人打水洗漱、穿衣、吃饭,没有要求护工要给老人洗脚、洗内衣裤。但是,这些八十多岁的老人常有大小便失禁、半夜闹毛病的时候。这个拉裤子了,那个尿了,冬花都给老人把脏衣裤洗了。她说,人都有老的时候,哪能跟老人斤斤计较,轻度护理费里不包括这部分,但我也不能看着老人颤巍巍地洗屎尿裤子,也不能把老人屎尿裤子留到家属来的日子,扔掉了,那老人得多心疼呀。就是这样心灵淳朴、心地善良,一心一意为老人着想的许冬花,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
孟奶奶也是许冬花照顾的老人,入住护理院已经6个月了,是位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刚住这里时走路不利索,说话有点含糊,经过康复治疗现在恢复得很好,老人行走自如,说话清楚。孟奶奶常便秘,即便用了开塞露也难以下泻,看着老人难受的样子,许冬花便用手为老人抠出硬结的大便。章珍老人说,不光对孟老太太,我们几个都有便秘的时候,憋得心脏都不舒服,每次都是冬花不嫌脏不嫌臭帮我们抠,儿子儿媳妇来探望时就说,“我们做儿子儿媳妇没做到的,你都做到了,我们真的感谢你!”
“她们都是我的老宝贝!”
护工与保姆也不同,护工经过专业训练,有着医学、饮食、健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保姆一般只负责家政服务,如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等。
俗话常说“小小孩、老小孩”。许冬花说,自己也是将心比心,刚开始来的时候,也因被老人误解而流泪。她说她洗完头发擦了些护发素,一位老人就说她“偷”喷了自己的花露水,老人说闻到了花露水的味道,冬花觉得自己很委屈,拿出自己的护发素找护士辩解。和冬花交流,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人不容易,谁没老的时候,没毛病要我们护工干嘛?”只要你是对老人好的,时间长了,老人就会对你好。看着这些老人脸上有笑容,我也高兴,她们都是我的老宝贝!
(备注:如果您想更多关注黑龙江省海员爱心护理院,请登录老爸老妈网(//laobalaoma.dbw.cn)咨询客服,预约入住有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