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3日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有大工业、大国企之长,但面向市场经济,我省非公经济的“短板”日渐突出,成为制约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在此之前,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民建和工商联联组会议时重申,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三个“没有变”,这不仅让民营企业吃了“定心丸”,而且也表明了国家对非公有经济始终寄予厚望。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如车之双轱,唯有相互平衡,才能行稳致远。对于我省来说,破除体制机制桎梏,完善所有制结构,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已经刻不容缓。
一是针对破解非公经济融资少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现有非公经济产业项目投资给予的补贴、奖励和贴息,由事后给予变为按建设进度提前到事中给予,以此解决非公企业由于贷款难融资难造成后续建设资金断档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需要加大对我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境内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上市以及“新三板”挂牌企业给予补助,探索发展“四板”乃至“五板”市场,以利于最大限度利用债券市场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吸收社会资本,直接投资于非公企业生产经营,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针对破解非公经济规模不大和结构不优的瓶颈,需要对非公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对能够更好发挥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非公企业进行综合排序,优先选择在我省注册的近年来纳税额度高、安排就业人数多、社会信誉好的前一百名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同时需要发挥我省地处国家向北开放前沿区位的优势,强化区域合作,引导非公企业主动承接境内外产业、资金、技术转移,通过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集聚效应强、外向化程度高,有利于推动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配套、补链、嫁接”能力强的外来企业予以重点招商。
三是针对破解非公经济市场准入和门槛过高的瓶颈,需要突破重点行业垄断经营的问题。对于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适宜于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制定允许非公经济可以进入的项目清单,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及相关制度,推行PPP模式。同时需要鼓励支持非公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为非公经济发展开辟新渠道、拓展新领域,通过国有企业的国有股减持、增资扩股等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允许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投资新项目、组建新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是针对破解非公经济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瓶颈,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激活其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应在大幅度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借鉴成都市实施企业技术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经验,对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以此激活非公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提升非公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同时需要改进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坚持重业绩导向,克服过分强调学历、资历和论文的倾向,在职称职级评聘中破除政府、事业、企业等单位部门的限制,对于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所缴纳的税收金额等同于纵向项目经费;鼓励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在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投融资、产业扶持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市(地)建设人才公寓,用人单位可通过发放租房补贴或申请最长5年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等方式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在高层次人才聚居区集中配置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设立人才俱乐部,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优越条件。(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