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佳木斯5月13日电 5月13日,36只珍稀大雁在经过半个多月的救助后在三江湿地放飞,此批放飞的大雁也是三江湿地首次对雁鸭类进行环志,科研人员将对这些带上“身份证”的大雁迁徙路线、栖息地环境等进行监测。
白额雁带上“身份证”后回归自然。
大雁在救助站得到精心照料。
放生后的大雁恋恋不舍地离开。
工作人员准备放飞大雁。
每年3月末4月初,大批珍稀鸟类从长江中下游往北迁徙,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鸟类钟情三江平原,其中三江湿地便是鸟类栖息、停歇地。长期从事监测工作的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付东风介绍,去年春季就有7至8万只雁途经保护区,今年数量又有所增加,达到10万只。“经过长时间飞行的鸟类遭遇恶劣天气时很容易受伤。”付东风说,今春倒春寒天气使得50余只白额雁和豆雁不同程度受伤,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巡护时发现后进行了及时救助,经过包扎、消毒等施救后,大部分大雁达到放飞标准,在国际候鸟日之际放飞。
此次共放飞29只白额雁,7只豆雁。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对大雁进行了环志。工作人员将大雁带上腿环、颈环或者无线电跟踪器。“每个大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有了自己的名字,便于对大雁迁徙路线等进行追踪观测和科学研究。”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研究员张国钢说。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