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2日讯 他和她原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家庭和美,父慈子孝……不幸突然降临,他失去了爱妻,她失去了丈夫,两个完整的家变得破碎。
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相伴走过40载,先前的10口之家已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1976年9月,没有酒宴,没有鞭炮,没有亲朋,他们结合了。
天灾人祸他们都失去另一半
他叫王金玉,钻井一公司一大队的退休干部,80岁。
她叫徐淑兰,钻井一公司职工医院退休药剂师,72岁。
5月19日,在让胡路区创业社区第二居委会李玉梅副主任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个充满爱的家庭。


王金玉告诉记者,1976年的5月20日,对于当年住在大庆古城子的人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天,在他们心里是黑色的——黑色的废墟、黑色的梦魇……
那一天,不少人纷纷走进古城子礼堂看电影,当年,徐淑兰领着自己的3个孩子,王金玉的妻子谷凤珍也带着她的孩子们来看电影。
正在大家看得聚精会神的时候,礼堂突然起火,火势凶猛,由于徐淑兰带着孩子坐在前面,在别人的帮助下,母子四人从窗户逃离了火灾现场。而王金玉的妻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她在别人的帮助下,把第三个孩子推出窗户后,她和最小的一个儿子被大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礼堂。
从那以后,王金玉失去了妻子,失去了他最小的儿子,那年,他39岁。
徐淑兰的经历也挺坎坷。王金玉说,1974年,徐淑兰的丈夫周贻祥在引嫩工程工作的时候,突发事故,因工牺牲了,当时,徐淑兰只有31岁,还带着一儿两女三个孩子,最大的才6岁,最小的刚满3岁,生活很艰难。
泪水与希望他们缔结连理
生命就是这样的无常,面对妻子的不幸离世,王金玉悲痛之余更是无奈,想想自己的工作要常年奔波在野外,孩子最大的才12岁,最小的才8岁,该如何照顾他们?这让正当壮年的王金玉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有人为王金玉想到了徐淑兰。
他们两个人有着相同的遭遇,又都面临着生活的窘境,他们会不会是有缘人?
1976年9月,金秋时节,他们在没有酒宴,没有鞭炮,没有亲朋的祝贺下,走到了一起,组建了新的家庭。
在他们去登记的时候,还有人劝王金玉,“老王,不行啊,你和淑兰没说的,可是你们能过得了孩子这一关吗?”
王金玉没有理会他人的劝说,他想,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都把对方的孩子视为己出,就不信孩子们能不拿他们当父母。从此以后,他们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他们共同孝敬父母。
两姓姐弟6人相亲相爱是一家
新家组成之初,孩子们都没有改口,王金玉的孩子仍然叫徐淑兰“姨”,徐淑兰的孩子叫王金玉“叔”。
王金玉说:“当时,我们和我父母住在一起,我母亲对我俩说, ‘这样不行啊,孩子们叔、姨地叫着,哪里像一家人啊!’也有人劝我趁孩子们小,给孩子们改姓,不然以后等孩子们都长大了,就该分心眼儿了。我说,不能那么干,给孩子们改姓,多对不起人家老周家。”
“我母亲当时也说,孩子们分不分心,不在改不改姓上,人心都是肉长的,感情处好了,都和亲的一样。”王金玉说,在他们姐弟中,最小的是徐淑兰的小儿子周海波,“上托儿所的时候,我背送了3年,那孩子有心,成年后参军,走之前我和他说,到部队后把姓改过来,他当时感动得哭了,姓也没改。”
王金玉告诉小儿子,姓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父子感情。
就这样,两姓姐弟六个人,和睦相处,彼此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十口之家如今儿孙满堂
回想起曾经的十口之家,徐淑兰说:“那年月,我们俩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才一百出头,要养活六个孩子、两个老人,回头想想,真是很艰苦。”
“现在好了,我们退休了,孩子们也都大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我们最大的女儿都50多了,也已经退休了,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现在家庭可大了。”王金玉幸福地说,“我俩现在是儿孙满堂了。”
采访中,王金玉说,他最近身体不是很好,前不久刚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刚回来没多长时间,生病期间,儿女们都争相拿钱。回来后,孩子们有事没事就来看望她。
话语中,能感觉到王金玉的满足。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看看王金玉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