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赫哲人唱着渔歌奔小康
2016-05-23 09:02:3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立峰 刘亿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鱼皮画发明人孙玉民夫妇在精心创作。

  黑龙江日报5月23日讯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将赫哲族人逐江而居、以渔为业的浪漫生活唱遍大江南北。

  一年四季都沉浸在欢歌笑语中的赫哲人,在经历了鱼类资源逐年减少,生产、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的阵痛之后,在党的兴边富民政策引导下,终于走出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

  5月18日,记者再次走进位于黑龙江畔、完达山余脉街津山脚下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感受这里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同赫哲人一起分享他们转变观念,发展多种经营,使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

  付铁军是最早从事种植业的赫哲族人,提起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当年我带领9户赫哲渔民登上哈鱼岛,开垦100多公顷耕地,乡里组织技术人员从种到收跟踪服务,当年喜获丰收。”他们的成功,带动了赫哲人纷纷走下渔船,发展种植业。短短几年,渔业村就涌现出10多个种田大户,还组建了农机合作社。渔业村村委会主任尤闯告诉记者:“村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高。去年,全村232户农民分别以现金和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了裕民大豆合作社,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目前,他们正积极联系合作伙伴,为去年成立的巴图鲁渔业合作社寻求深加工项目。

  昔日的渔业村,如今已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特色旅游业等蓬勃发展,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的8685元增长到2015年的1.48万元,成为街津口乡6个村中的首富村。

  在街津口赫哲族乡,提起孙玉民无人不晓。他是赫哲族鱼皮画的创始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鱼皮、鱼骨等工艺品制作,他还是赫哲族唯一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走进挂满鱼皮画、鱼皮衣及各种赫哲工艺品的孙家,夫妻俩正赶制工艺品,孙玉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赫哲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渔业村鱼皮衣、鱼皮画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已成气候。走在乌日贡大街上,赫哲族传统工艺品制作坊随处可见。几年前,同江立杰鱼皮制作合作社的牌匾第一个在乡里挂了出来,49岁的赫哲村民芩立杰说:“创办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赫哲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将产业做大做强。”

  在村里的扶持下,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到20多人,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研发、制作、销售实现一条龙。

  近年来,渔业村制作的赫哲族服装、手工艺品等已远销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地。

  在渔业村,不仅能体验到过去赫哲族人居住的“木刻楞”、“地窨子”、“撮罗子”,还能品尝到他们独特的美味佳肴“塔拉哈”、“杀生鱼”。现在,该村已有60多户农民从事餐饮娱乐、加工和销售旅游工艺品等,赫哲民族风情游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大量来自国内外的观光客及民族研究和考察人员,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

  渔业村富了,赫乡人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乡里向上争取民族政策资金1060万元,建设了第四代赫哲族特色村寨,改善了赫哲群众的居住条件。新建了休闲广场和农产品市场,修了水泥路面,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对村主要街道和巷道进行了绿化,昔日的穷乡僻壤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整洁干净、让人流连忘返的小城镇。

  村里还实施了“上网工程”,建立了赫哲族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村民彻底告别了野居落后的生活方式。他们经常在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里,对村民进行风俗礼仪培训,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手工艺品制作比赛、赫哲“伊玛堪”说唱比赛等活动,每逢节假日和农闲时间,村“伊玛堪”艺术团还组织表演赫哲族传统依玛堪、特伦固等节目,吸引周围村屯群众纷纷前来观赏。

  近年来,村里每年为考上大学的赫哲族学生每人补助2000元;对30户因年老、体弱等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的低收入家庭,采取用集体积累代替低收入家庭入股、参与分红的方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并在教育、医疗上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资金补助。目前,渔业村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100%,电脑、轿车也已进入了普通赫哲族家庭。城市文明已越来越多地融入赫哲人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