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草莓种植大棚里,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右)正在与城里采摘草莓的游客交谈。
黑龙江日报5月23日讯 5月20日,在甘南县兴十四村1.5万亩稻田里,58台进口插秧机正在抢抓时间紧张作业,力争把秧苗全部插播在丰产期。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大机械插秧的壮观场面,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高兴地告诉记者:“全村2.4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精准机械化作业和高效节水喷灌,通过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大市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我们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全部种植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把兴十四村打造成为城市‘绿色大厨房’。”
2010年,兴十四村与省农科院进行“院村共建”,目前黑龙江兴十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万米智能温室1栋、实验控制中心2543平方米,1个3000吨库容的马铃薯种薯窖,建成温室大棚1331栋。村里先后购置大型喷灌设备100多台套,耕地实现100%高效、节水喷灌,温室和大棚内全部安装了高效节水的滴灌设备。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兴十四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先进农机500多台套,作业面积辐射兴十四村及周边耕地40多万亩,每年生产粮食6亿斤。土地全部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
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兴十四村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几年来,经农业专家筛选,园区示范种植作物18大类105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33项。马铃薯最高亩产达到1.03万斤,超大西瓜最大超过150斤,南瓜最大达到336斤。温室大棚种植礼品西瓜、香瓜、草莓、食用菌等高效益品种40多个,每栋大棚纯收入5万元以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兴十四村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农业示范园区全部采用“3+2”生产模式(即空气、水、土壤无污染,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打有机牌,走特色路。利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大江南北,走上全国各地市民的餐桌。
付华廷说,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在审议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讲话,感到十分振奋。我们就是要通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信息化的“长处”,着力解决“如何种好地”和鼓起乡亲们“钱袋子”的问题,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两会”结束后回到村里,我们立即着手进行2016年全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发展水稻、马铃薯、有机大豆、棚室蔬菜、食用菌,有机水稻面积增加到1.5万亩,4000亩棚室经济重点发展香瓜、草莓、大西瓜、礼品西瓜,20多栋大棚种植的5个品种食用菌年生产量达到50万斤,种植马铃薯商品薯、种薯面积达到4200亩,种植非转基因高蛋白有机大豆600亩,同时扩大圆葱、粘玉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
付华廷算了一笔账: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棚室经济,一栋大棚效益可以顶上100亩玉米收益。今年种植的150亩圆葱,春耕时就已签订订单,到秋50万斤圆葱将全部出口到俄罗斯。绿色有机香瓜更是受到城里人的青睐,4月28日开始采摘上市,每斤卖到30元,最多一天卖出香瓜1000多斤。
为确保消费者吃到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兴十四村积极加快有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园区棚室和田间全部安上摄像头,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放心,最终实现由原来的卖产品向卖生态、卖环境、卖安全、卖健康转变,努力建成全国有机食品第一村、有机食品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