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机务科科长刘庆国:不管啥岗位都把百姓当家人
2016-05-24 15:31:1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吴树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为刘庆国在机车库里查看插秧设备。


  黑龙江日报5月22日讯 初夏时节,三江大地呈现出壮美的春播画卷:一块块平整的稻田里人头攒动,一台台插秧机往来穿梭……

  此时,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机务科科长刘庆国早已开始了他的“早上四点半、晚上看不见”的春播节奏——早上四点半下到田间,晚上看不见时才收工。

  启动“早上四点半晚上看不见”春播模式

  2016年4月27日,是刘庆国在新岗位前进农场机务科工作的第57天。

  3点50分,闹铃响起,记者从床上爬起,窗外的太阳已悄悄地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4点20分,刘庆国如约而至,鞋上沾着泥巴,越野车的车轱辘也沾满了稻草和泥土。

  一年之计在于春,刘庆国在春播时节最忙。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机作业情况;晚上记录当天整地情况,询问明天是否需要农机支持,随时调度。这就是他为自己制定“早上四点半、晚上看不见”时间表的由来。

  刘庆国开着车,在田间小道一路行驶。指着两侧方方正正的稻田块儿,他告诉记者:“全场有79.7万亩水田。大部分农户家稻田已整理好,进入沉浆期,泡地10天至15天后,就可以插秧了。”

  7分钟后,我们来到第一个农户作业点。“这是王发开家的地,900亩水田,因为地多,所以刚刚完成整地打浆。”每一个农户的稻田情况,刘庆国都了如指掌。在东侧最边上的一块稻田里,一台整地拖拉机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原来是没有柴油了。刘庆国马上打电话安排落实柴油。

  继续前行,车在泥泞的路上左拐右拐,已经泡地的稻田水面,在晨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刚进入“前进高速收费站”,刘庆国发现收费站右侧有几块稻田地还没有作业迹象。他抓起手机,拨通第15管理区副主任电话。管理区副主任也在着急地联系这块地的主人,“缺啥上啥,再不整地就过时了,沉浆期不够,分蘖不好,会影响产量。”刘庆国面露焦急。

  “海涛,道西侧的那块地进展怎么样了?”、“泡好了,多上几台机车吧”、“他们四家不能同时起井灌溉,电压低。我今天去和农电沟通”,刘庆国一遍遍地督促、一件件地落实……

  行驶了100公里路,跑了农场全部12个管理区。天,渐渐黑下来。刘庆国说:“今天走的是‘大循环’。现在是最关键时期,打浆、泡地、喷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带领农户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45岁的刘庆国,参加工作25年来,一直摸爬滚打在垦区农业第一线。从统计员、农业技术员,到管理区主任,刘庆国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最难熬、最难忘的是2006年3月,刘庆国刚刚被任命为第22管理区主任。这里是当年全场12个管理区中亏损挂账最多、老百姓最穷、最脏乱差的单位,之前已经连续换了4任主任,连续4年欠缴农场承包费,累计欠款110多万元。

  刘庆国怀着忐忑的心情走马上任,眼前的一切不堪入目:到处是破烂的泥草房,坑洼不平的土路。办公室是一个快塌架的水房间隔出来的半间屋,一推门,门框上的一个合页“啪嗒”掉到地下,落下一身灰土。靠房头一帮老百姓正抱着膀闲聊,看热闹。

  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庆国挨家挨户走访,坐炕头、唠家常,和职工农户交朋友,了解到了很多实情:管理区存在着土地分配不公等现象,有的人占有大片土地,有的却一亩没有,还有的人种地多交钱少,群众意见很大。

  因为穷,没钱改造,自来水水质不好,这里还是当时唯一没有安装电话线、没有闭路电视的管理区,群众人心涣散。

  治病要对症下药。刘庆国决定:先治穷,后治乱。治穷,先从土地分配不公“下手”,他通过农场纪委联系了一家具有资质的土地测量队,用3天时间把全区耕地测量一遍,然后将各户承包土地的实际面积当场公布。经过丈量,土地面积由2.2万亩变为2.8万亩,管理区将多出来的6000亩地全部分给没地户。

  孙某家被测量出“黑地”40亩,需要补交7000元。孙某的媳妇是出了名的“悍妇”,她来到刘庆国办公室破口大骂,骂累了,休息一会再接着骂。无奈,刘庆国只能忍气吞声。第二天,孙某媳妇带着女婿又找上门来,要返程时,在路上打不着车,刘庆国急中生智,开着自己的捷达车,戛然停到她面前,碍于面子,两人上了车。看到孙某媳妇情绪有所缓和,刘庆国就在途中做起了思想工作,紧接着,又登门拜访,几个回合,孙某媳妇终于说:“小刘啊,嫂子对不起你,我这就在合同上签字。”

  土地分配公开透明了,农户的怨气少了一半。当年,管理区不但全部完成了农场下达的计划面积2.2万亩地承包费上缴任务,还破天荒地“进账”60万元。

  管理区花30多万元,给居民区铺设砂石路,改造了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电话……生活环境好了,大家的心气顺了。

  接着,管理区又向农场争取投资40多万元,修建了农田路11条、涵闸27个。从种到收,严格落实农业生产标准化,彻底打了个“翻身仗”,全区水稻平均单产首次超1100斤,人均纯收入由7500元提高到1.5万元。这一年,管理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由过去全场考核评比排名后三名,一跃变成前两名。

  “就要带领群众一起干一起闯”

  2008年,刘庆国调到第7管理区任主任。这里是农场规划建设新农村的试点,三年要拆掉100多户泥草房。“前任干部两年已经拆掉了60多户,我去时是规划的最后一年,剩下的30多户全是难拆户、钉子户。”刘庆国说。

  刘庆国逐户了解,弄清楚了这些人大都是老弱病残的职工,有的看病吃药钱都得靠借。走进老职工迟庆安家,棚顶是报纸糊的,因房屋下沉而耷拉下来,进屋直撞脑袋。

  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干部,干部,就要领着群众一起干。”刘庆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农场一平方米补贴100元,这点钱根本不够。我找到场长汇报情况,建议由农场垫支建廉租房,房款分10年还清,对不想要房子的,给他们在附近租房住,并为大家争取了一部分搬家费。”当年,这30多户泥草房全部扒掉,没有一户有怨言。

  2011年初,刘庆国任第16管理区主任。这个区人均耕地300亩,比别的区多一倍,但亩产并不高,一直在千斤左右晃荡。

  刘庆国逐户踏查,终于摸清了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农户抓农时标准不高。刘庆国决定,将过去“大锅饭”式的管理改为分片管理,由三个副主任各带一名技术员,各自分管一个片区,从春天扣棚、育苗、插秧,到夏季管理,再到秋收,全都抓在手上。同时,对各片区的生产情况进行拉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

  刘庆国又选取靠路边的农户曲春明的地做高产示范点,让他严格按照农场制定的高产栽培方案种地,测土配方增施肥料,到年底一算账,270亩地多挣7.5万元。

  有了典型示范,老百姓心服口服,管理区农业生产标准有了整体提高,连续多年位居农场前列。

  “要把管理区当成家,把百姓当成家人”

  不让一户掉队,是多年来刘庆国始终坚守的工作底线。

  2011年,他在第16管理区拿出300亩地,作为滚动扶低田,帮扶没有地种的困难户。贫困职工陈志,靠打工维持生活,刘庆国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协调解决资金10万元,帮助他种植水田160亩,年底陈志纯挣6万多元。两年来,有9户贫困户通过扶低田脱贫,人均收入近3万元。

  第16管理区会计孙加文告诉记者:刘主任在任3年,每年发放贷款423笔,总额8700万元左右,从没出过一次差错。个别人为了多贷款,你1000元、我500元地塞给庆国,他总是耐心解释:“这钱你拿回去,只要符合条件,该贷多少钱,我一分不会少你的。”可有些人不放心,撂下就走。刘庆国就一份一份把钱包起来,写上名字,把书记和会计叫来,将这些钱全部交入农户个人账户抵交承包费。采访要结束时,孙加文递给记者一份退款明细单,截止到2014年12月30日最后一笔,梁某,5000元。3年来,刘庆国累计退款6.4万元。

  2015年,刘庆国被评为“全省十佳公仆”,面对荣誉,刘庆国淡淡地说:“百姓心中有杆秤,要把管理区当成家,把百姓当成家人,这样才能当好公仆。”

责任编辑:王艳

【专题】风帆起龙江 干字我担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