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7日讯 高考临近,考生已被高强度知识复习累得精疲力竭,再加上巨大心理压力,可以说都“昏”了。作为家长,如果一味陷入到孩子学科复习中,无法从孩子学习、复习的具体事务中跳出来,更无法对孩子做指导,反而容易把自己的焦虑带给孩子,帮倒忙。
考前半个月家长如何助力孩子?哈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高源建议,必须解决3个问题:知识备考;心理备考;克服马虎。
家长:家庭气氛要和睦
高考临近,家长出现了考试焦虑。“只做知识备考,不做心理备考”,导致相当一部分考生在临近考试这段时间复习效率下降,马虎率高,模考成绩不理想,忽高忽低,甚至不升反跌到自己历史最低分之下。备考期间,家长的情绪要稳定,不然家长的情绪必然会影响到孩子。
在备考阶段,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摆脱外界干扰,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这对孩子备考质量将起很大作用。
家长的心情要愉快。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考不好,心情不好,孩子一看就明白,家长比自己还紧张。高考前半个月,家庭中不要发生争论。如果确有重要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放在高考结束后进行。每年高考前都有一些考生父母因报志愿意见不一致或复习方法不一致产生争论,甚至发生争吵,破坏孩子平和心态,影响孩子复习效率。
创造良好的复习环境
在孩子自我备考阶段,家长要想方设法使家庭环境安静。最好不会客,在孩子复习时间,尽量少打电话,打电话时也要说话简单,不要闲聊天。
在高考自我备考阶段,不少考生一看书做题,就是一个上午或下午,中间也不休息。家长要提醒孩子在复习期间做必要的、适度的轻微运动,例如散步、做俯卧撑等,这有助于孩子解除疲劳。在孩子休息期间,也可听些他们喜欢的音乐,这也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解除疲劳,但不宜看强烈的、有刺激性的节目。
考前半个月,家长务必要做好饮食卫生工作,不让孩子吃过多油腻食物,不让孩子喝过多冷饮,否则容易造成孩子胃肠功能紊乱。家长要督促孩子房间通风,多喝一些绿豆汤之类的饮料,确保孩子考前与考中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家长根据孩子身体情况和过去常容易发生的疾病,可在家中准备一个小药箱或小药盒,把一些常备药物放在里面。
考生:高考前两周调适身心
高考前两周,是考生最容易产生心理波动的时期。哈市某中学有一位考生,一直在班级排前5名。4月末开始出现想学学不进,情绪波动大,稍不顺心就哭,同学关系亮起黄灯,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成绩也不断下滑。针对这个学生的表现,她建议对孩子给予战略和战术的指导,这样孩子备考的战斗力就上来了,不再焦虑。
有同学越是临近考试,越觉得知识生疏,而且紧张急躁;有些同学感到高考近在眼前,开始手忙脚乱,搬出所有的课本和复习资料,恨不得一口吞下;还有些同学没日没夜做题,唯恐哪道没做的题目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也有的同学觉得再努力也无法扭转乾坤,便灰心丧气,看不进书。
坚信“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尽管复习时间不多了,如果合理利用,通过短期突击,仍能有较大进步。对于过去不大用功,没打好基础的同学来说,要坚定信心、注意具体复习策略。常言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关键要看怎样磨,磨哪里。另外,短暂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确定复习侧重点。心里有个计划和重点,有针对性复习,这样才能有实效。
同步调整大脑的最佳状态。在最后复习备考中,注意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起居有规律,不开“夜车”,不搞疲劳战。
习惯了熬夜的“夜猫子”,从现在开始就要每天提前10分钟睡觉,逐步把生物钟调过来,尽可能提高白天学习效率。应尽量在考试时间段复习,让大脑最佳状态的时间调节到与高考时间同步,注意劳逸结合,每学习一两个小时要有短暂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