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5月29日讯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哈三中学霸男神辛奇隆,很多学生家长纷纷在官微留言,对这位冰城学霸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充满了好奇。
近日,从国家图书馆“充电”归来的辛奇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价值观很重要
一家三口常开“恳谈会”
辛奇隆的父母都是商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俩人都是本科毕业。
“我觉得,我之所以能考上哈佛大学,父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辛奇隆感慨道,“我的父母从来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帮我树立一种价值观。”
“价值观”——听上去似乎有点儿抽象,但这却是辛奇隆与记者对话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儿。高一时,辛奇隆迷上了量子物理,父亲虽然支持他的兴趣爱好,但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爸觉得,量子物理领域确实很了不起,也出过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但它离老百姓生活有点儿远。他更欣赏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能为百姓做出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儿。”
“家人希望我将来从事的研究或工作,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我也觉得这样更有意义。”辛奇隆解释说,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让他对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专业更感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往往有所不同,辛奇隆坦言,“父亲通常是‘宏观指导’,母亲一般是‘微观点拨’。”几乎每天放学,一家三口都会找时间开个“恳谈会”,除了跟学习有关的话题,还会关注一下时事,并谈谈人生方面的感悟。一般单聊时,父亲会很正式地与他谈理想、谈人生,而母亲会聊一些生活方面的琐事。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母不会直接帮他判断是非,“他们通常会跟我讲道理,然后让我自己判断和领悟。”
“就算玩,也要玩得很专业”父母曾为他请悠悠球教练
孩子贪玩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家长。辛奇隆的父母从小给他灌输的理念是“学要学好,玩要玩好。”
辛奇隆告诉记者,他小学时特别爱玩悠悠球,父母非但没有阻拦,反而帮他请了专业教练,并鼓励他去参加各种悠悠球大赛。有一回,甚至为了让他去参加比赛而放弃期末考试。后来,辛奇隆又喜欢上了打篮球,父母便送他去体校学习,现在他的篮球水准是专业级……
“我爸妈经常告诉我,只要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就争取把它做到完美。”可能是从小到大都玩得太专业,如今,“玩”对于辛奇隆来说已经没啥新鲜感了,他觉得看书、学习反而更有吸引力。
在被哈佛大学录取后,提前结束高中生活的辛奇隆,决定去国家图书馆多读点儿书。“这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上大学前,再给自己多充充电,提前看看大学的专业课书籍,感觉很满足,也很快乐。”
家庭阅读氛围好
从小爱在爸妈书柜里“淘宝”
高中三年,辛奇隆读了200多本英文原著,这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儿不可思议。事实上,在家人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阅读。
辛奇隆告诉记者,读书习惯的养成其实与当教师的姥姥密不可分。从幼儿园起,姥姥就经常带他去图书馆和书店,还曾送给他一本《生活中的心理学》,正是这本书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母下班后一有空就会看书,小时候,辛奇隆虽然没有自己的书柜,但爱在爸妈的书柜前转悠,经常会主动去翻大人平时看的书。早在初中,他就已经把父母书柜中的很多书都看完了,其中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有些书比较专业,看第一遍的时候往往看不懂,但是多看几遍就能明白了。”这种阅读方式不但扩展了他的知识面,也培养了辛奇隆超强的自学能力,无论多专业的书他都能搞定。
高中时,父母买回来的书已经满足不了辛奇隆的阅读需求,他会上网查阅英美的高中生在看什么书,然后买回来阅读,而这些书往往与国外的大学课程相关,也算是提前为读大学做准备了。
前程规划很自由
“追随兴趣,做自己想做的事”
“追随你的兴趣,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辛奇隆说,这是父母给他最大的尊重和鼓励。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帮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从小学起,每个假期,父母都会带他出国玩,英国、美国、印尼……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一家三口的脚印。上高中后,辛奇隆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海外游学活动,这些经历让他的眼界更加开阔,“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成了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最初,知道辛奇隆考上哈佛大学的消息后,他的父母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意外和惊喜,早在择校时,他们便将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表示“只要是你选择的、喜欢的,我们就一定支持”。
“本科毕业后是继续读书还是先就业?”聊起四年之后的规划,辛奇隆的父母依然没有替他做主,只是帮他分析了一下利弊。
和以前一样,绝大多数时候,关于未来的选择权,一直牢牢地握在辛奇隆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