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搜 索
高考最后冲刺阶段 家长切忌唠叨不休 关心过度
2016-06-03 15:52:35 来源:东北网综合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2016年高考临近,考生和家长都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考生拼成绩,家长拼后勤。作为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更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态过平常日子,注意引导孩子进行压力的纾解。建议考生家长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忌如临大敌

  高考前期,家长身上表现出的“考试焦虑症”,不仅会直接感染孩子,而且会使家长自己失去冷静,要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迎接考高是最好的。如果家长一反常态,当孩子在家时故作沉默,或者提早作息,可能令孩子不习惯。所以家长们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情绪的稳定,注意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去冲淡孩子心中的紧张不安。

  二、忌唠叨不休、关心过度

  家长在家里还要适时鼓励孩子,但不要老是把“我相信你,你一定行”这些话挂在嘴边,更不要用“要为父母争口气”等言语刺激孩子,过分的叮嘱只会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要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复习环境。

  也不要对孩子说其他学生学习如何好如何勤奋的话,这样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同时不要给予孩子过分的关心,那样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关心都要适度。

  三、不要给孩子定目标

  每年高考题目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家长不要硬性地给孩子制定一个分数目标并让孩子去完成。

  不要规定孩子一定要考哪所学校,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每年都有很多考生的志愿完全由父母一手填写,孩子只是照抄一遍而已,可真正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结果造成了子女对父母的不满甚至埋怨。

  四、不要执意送孩子上考场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家长千万不要送孩子上考场。一位落榜的考生说,想起爸爸妈妈站在烈日下等着我,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五、家庭环境或气氛的改变不宜过大

  家庭环境或氛围的改变不宜过大,衣食住行都保持原样未尝不可,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逛逛街。

  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饭桌上和孩子开开玩笑,这也是减压的方法。以“多听少说”的办法来保证亲子沟通渠道的通畅。交流前要“备课”,交流不要太频繁,交流中不要老是过问孩子的成绩,可以采取书面交流的形式,不仅效率高而且效果也好。

  六、饮食方面:忌大补特补盲补

  最后备考阶段,考生饮食卫生与安全比盲目进补更重要,家长只要做到注意饮食卫生,远离油炸、辛辣食物、生冷海鲜以及冷饮,保证考生一日三餐均衡合理即可。

  这个时期,在保证均衡合理的饮食外,父母最好关心多一点,唠叨少一点,倾听得多一点,说得少一点,笑声多一点,冷脸少一点。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尽量找好笑、好玩的事情跟孩子聊天,分散ta对学习的注意力、减轻ta的压力。

  近期,为了让孩子以最好的姿态迎接高考,家长们都费尽心思,部分家长实施“补脑计划”——不惜代价找各种门路高价购买俗名“聪明药”或“兴奋剂”的精神类药物,期待孩子服用后在短时间提高成绩。

  “聪明药”也可称为“兴奋剂”

  其正名叫“利他林”,是精神类药物,带有较强的兴奋作用,比如打一针就可让人精神兴奋,最多可达7个小时,是用于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的神经类药物。此药可让人兴奋,但不可能让人变聪明,如果给正常人吃,其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后,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睡眠困难、躁动不安,反而难以集中精力,而且还存在一定成瘾性。

  如此一来,此药能让人变聪明,能提高成绩一说就纯属谬论了。因此,家长千万别拿孩子的健康做考试取胜的筹码。

责任编辑:王艳

【专题】为梦想加油——2016年高考专题

【专题】直击2016龙江高考——东北网全媒体即时播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