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岸外经贸为主导以绿色农业、进出口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辅助
作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前沿阵地,同江市决心在县域经济振兴中走在全省各县(市)的前列。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黑龙江省“五大规划”及“龙江丝路带”建设,大力实施“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外贸兴市”发展战略,重点构建以口岸外经贸为主导,以绿色农业、进出口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辅助的“一业主导、三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航母”,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新水平,为龙江全面振兴做贡献。
扬生态之长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同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临江而垦,土净田洁、空气清新、污染源少,具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有利条件。同江市将围绕“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思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解决农业发展广种薄收、量大链短、品质不高的问题,加快构建具有同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同江项目建设施工现场。
调结构,优布局。依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变生态资源优势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经济优势,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为构建“三区一带”农业发展格局。“三区”是绿色畜产品和绿色杂豆主产区,绿色粮食主产区,对俄果蔬、林特产品及外向型农业主产区;“一带”是沿松花江、黑龙江及其支流建设名优特鱼等水产品养殖带。通过调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扶持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
转方式,育特色。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推进“三减”,即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行动计划,进一步抓好15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推进高端绿色食品种植加工,依托灌区发展“江水大米”,依托丰富水系发展“网箱”水产养殖,依托口岸发展“对俄果蔬”等具有同江特色的农产品,多措并举引导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推进农业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推动全市由粮食大县向有机绿色食品大县转变。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钓鱼台景区。
促改革,增活力。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的要求,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流转,适度扩大规模经营。积极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全市农业领域,重点引进和对接粮食精深加工、饲料加工、畜牧养殖等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建设,促进农村繁荣发展。要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实行政府项目投资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民,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市确定建设规范合作社15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16个,家庭农场认定200个,引进工商资本订单生产86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
强基础,保稳产。完成黑干、松干达标工程及街津口护岸工程建设。加快临江灌区、三村灌区建设步伐,争取青龙山灌区同江秀山区工程落地实施。抓好生态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农业基础的完善,为粮食稳产增收奠定基础。
扬口岸之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国家AAA级景区——同江市三江口起点广场。
“同江地处中俄边境,与俄罗斯犹太州下列港直线距离仅1公里,可辐射俄罗斯远东地区8个联邦主体。这样的地理位置虽然远离内地经济中心,但在国内大开放、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的背景下,作为国家一类口岸的同江,却是我省对俄开放的最前沿和东北亚区域中心点。我们将用好这一难得的口岸优势,深化对俄合作,构建龙江对俄开放新高地。”刚刚到任不到一年的同江市委书记许德东自信地介绍说。而同江口岸外经贸的发展数据也支撑着这种自信。据统计,今年1~4月,同江市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完成1.96亿美元,是黑龙江省唯一实现进出口贸易额正增长的边境市(县),外贸进出口总值列全省边境县(市)第二位。
“依托口岸,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江确定了全市的主攻方向。坚持多路并进,打造“龙江丝路带”黄金通道。
重点推进“一桥、两港、三路”建设,构建辐射周边、沟通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一桥”,是加快建设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目前同江中俄铁路界河桥中方段基本完工,俄方段已经开始施工。同时,全力推进佳同快速铁路扩能项目,尽快完成铁路口岸申报工作,完善铁路口岸配套体系,使铁路运输能力达到2100万吨,构建“大哈佳同”联俄通欧的货物运输新通道。
三江口大街。
“两港”,是加强同江东西两港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再建20个深水泊位,巩固同江港全省水运第一大港地位。探索与沿海港口、俄远东港口合作,谋划推进港铁联运国际大通道建设,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
“两路”,是谋划同江至抚远和同江至哈鱼岛高等级公路项目,打造1小时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和畅通铁路、水路、公路三条对俄大通道,届时同江口岸货运量将达到3300万吨,真正成为我省乃至我国连俄通欧的黄金通道。
建设园区,搭建境内外产业聚集平台。同江被省委纳入“龙江丝路带”战略的重要节点和“哈佳双同”产业聚集带上对俄开放的前沿阵地,必将成为产业聚集的投资洼地。全市将重点建设“三个园区”,实现内外联动发展。
扩建同江经济开发区(桥头经济区),围绕大桥建设,规划建设综合协调区、综合保税区、生产加工区、国际物流区4个功能区,结合对俄进出口谋划产业布局,重点打造能源储运、木材储运、矿产品物流、粮食水产品4个进口加工基地和食品果蔬、机电组装、建材家居、服装家纺4个出口加工基地。目前,同江经济开发区共完成投资14.9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通一平”,园区入驻亿元企业10户,投产7户。
日新月异的新同江。
推动俄方桥头园区建设,按照“一桥跨两区”模式,建设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中俄双方园区衔接互动格局。目前,在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区正在推进总投资7.5亿元的阿穆尔工业综合园区建设,已完成投资1.27亿元。
谋划建设进口俄罗斯商品交易大市场,利用俄罗斯食品和化妆品的品质优势,打造对俄旅游购物集散地。通过内外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进出口企业向同江聚集,形成中俄互补、内外联动、跨境合作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有实绩的外经贸企业80余户,贸易额达千万美元企业14户。下步,同江市将扶持祥龙、长宏、天海润等外经贸企业跻身全省千家重点进出口企业行列。同时,依托大桥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有特色的对俄加工贸易企业,力争招引全国500强企业落户境内外园区,通过企业抱团、资金聚集、优势联合,打造对俄经贸合作的强势团队。
扬资源之长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业
同江市毗邻的俄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木材和铁矿石等资源极其丰富,具备发展能源进出口加工业和物流业的有利条件。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做好“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这篇文章,推进工业发展由“老字号”、“原字号”向“精字号”和“新字号”转变,同江把目光瞄准解决工业经济规模不大、发展不精、税源乏力的问题。
同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抓培育,促集群。优化发展进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建设进口木材交易大市场,大力推进木材物流和精深加工双向发展;利用“冰鲜水产品”进口指定口岸优势,建设进口鱼类批发大市场;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谋划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矿产资源型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发展塑料板、管、型材及异型材等加工制造,开发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工业集群,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寒地绿色生态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衍生的绿色健康食品制造业,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推动食品工业向外向型、产业化方向发展。
抓招商,促引资。依托园区平台的集聚效应,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完整、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融合性企业,积极促进加工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发展进出口来料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2016年,同江市开复工项目113项,其中产业项目42项,新引进产业项目17项。
抓龙头,促发展。2015年,同江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2户,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框架。今年重点推动嘉润对俄进出口产品包装、新晨对俄专用车组装、鑫祥木材加工、丰林达塑料等企业发展,加快进出口加工业提档升级。推动北大荒集团20万吨水稻深加工、金醛糠醛等项目形成全产业链组团发展。到2020年全市工业产值计划突破100亿元。
扬文化魅力之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大界江、大湿地、大农业、大冰雪,同江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生态优良;百年口岸和六小民族——赫哲族,拥有抗战、垦青等“老文化”,同江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内涵深厚,旅游城市独具魅力。抓好精品城建、精品旅游、城建和旅游融合三篇文章,让同江的环境更好、名气更大。
推进城市景区化。以景区开发思维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江心岛湿地公园、中华文化公园、俄罗斯风情园、海关历史文化广场和沿江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巩固国家级园林城市成果,让城市更加宜居;在改造过程中,注入口岸文化元素,培育群众口岸情结,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使城市成为最大的景区。
促进景区服务化。加快推进三江口景区、街津口景区4A级创建和三江口自驾游营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江口观光酒店和赫哲民族文化村景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养老、健身等新兴服务产业,增强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发展能力。
加快旅游品牌化。以打造“跨境旅游集散地”、“边疆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最具魅力自驾游首选地”为目标,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叫响“赫哲故里”、“同三起点”、“口岸名城”和“丝路东极”等特色旅游品牌,把同江打造成休闲度假旅游节点城市。
扬发展之长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同江是我省民生工作十强县,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富民强市、普惠民生,实现共享发展。将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的要求,多措并举,在扶贫脱贫上下功夫,补齐民生短板。
紧抓整体脱贫重点。在抓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找准穷根的基础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一批”工程,结合致贫原因,本着“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产业牵动、创业就业、保障兜底、信贷扶持等方式,不断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落实领导责任、落实部门责任、落实帮扶责任,通过自上而下真帮实扶与自下而上点滴施策结合,确保脱贫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全市2018年整体脱贫。
编织基本民生网络。继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和建设力度,精心谋划,精细实施,全力落实。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环境、着力打造便民惠民的教育医疗环境、着力打造逐步优化的社会保障环境、着力打造安全稳定的和谐社会环境,编织好稳固的民生保障网络,让人民群众感到获得感和收获感。
坚持文明创建关键。以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在抓好城乡硬件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打造文明市民、培育新型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
扬政策之长推进赫哲族率先奔小康
多年来,同江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连续三次被确定为国家民委主任工作联系点,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扶持。仅“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项目建设21个,上级和地方累计投资扶持资金9100余万元,促进了赫哲族的转产致富和繁荣发展。
规划先行,明确思路。同江市紧紧抓住国家民委主任工作联系点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完善《同江市赫哲族乡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方案》,尽快完成《民族旅游规划》、《民族村镇规划》、《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规划》、《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规划》,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建立民族乡村数据库,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基础性工作。
突出特色,产业带动。产业是致富的根本,赫哲族本身就是特色,也是品牌。八岔、街津口两个赫哲族乡具有民族文化和生态良好的双重优势,将在现有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上,建设街津口赫哲民族乡游客中心、自驾游营地、图腾广场和八岔乡十里泡旅游景区等项目,完善旅游景区服务功能,提升两个民族乡的旅游业竞争力。重点打造“中国东极·赫哲故里”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赫哲第一乡”品牌。积极推出横江口、三江口、街津口构成的“三口成品”的“品位同江”之旅,主动融入全省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挖掘和传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手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积极筹建争创国家级赫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着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依托两个赫哲民族乡水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蜜蜂、水貂、蓝狐、野猪、山鸡等特色养殖,重点发展鲟鳇鱼等名特优鱼养殖,积极引入鱼类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农增收。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推进裸地棚室山葡萄和食用菌种养殖、五味子和刺五加等中药生产加工,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种植业,拓宽赫哲群众的增收渠道。着力推进特色项目。加快实施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绿色食品加工、特色饮食等产业项目,促进资源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夯实基础,保障民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推进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赫哲族特色村寨续建项目,打造“城在林中、巷在花中、人在画中”的赫哲园林小镇。全力打好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实施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相结合,做好科学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依靠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定点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构建多元化扶贫新格局,确保赫哲族群众率先脱贫,一个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