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部分百强入围者:李东
2016-06-28 21:25:41 来源:东北网  作者:桑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 凝聚群里群外向心力

  李东:网聚新桃旧李锵锵经济万象

  哈工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李东在龙江经济学界很有名望,企业界、经济界弟子众多。2015年,在面对外界唱衰东北来势凶猛的时候,李教授拍案而起,一声“龙江发展的力量是谁也挡不住的”引发热议,不但点出了我省的发展机遇和潜力,更为龙江人增强了信心,提了精气神儿。

  这样的老教授应该是忙于教学的吧?没想到他竟然是个“手机控”,不但有时间“微生活”,还“不务正业”地建了个微信群名叫“东门庆”!别想歪了,东门庆里都是李教授的学生。“东门”自是李东门生之意,“庆”是学生们乱起的,叫得顺口,老师也就只好跟着学生走。

  桃李天下教学相长

  师门一派自古是国人关系中的重要一脉。师出同门,犹如文化谱系中烙印着同样的DNA,自比普通校友更来得亲近。

  李东教授一直有和学生们保持联系的习惯。2012年,一次师生聚会后,正流行的微信群成了连结李东和学生们的新方式。“东门庆”里汇聚着李东从1998年到现在教授的130多位学生。年纪最大的已经50多岁,小的才20出头。

  从国企高管到私企老板,从外企职员到在校学生,这群师兄弟们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虽然经历不同,年纪相差也大,却都是精英人士,有时候讨论问题可谓“智慧的小火花散落一地”,精彩异常。李东教授那篇《龙江发展的力量是谁也挡不住的》更是在群里引发热议。学生黄文涛对记者说,“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师的话是激起千层浪的石块,不可或缺。信心比金子还珍贵。作为学者,老师的行动是负责任和有深远意义的。把信心的种子栽到人们的心坎里,就能开花结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即使群里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毕业。李东还是会经常在群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并与那些位居高管的学生交流。“他们中有些人在企业做高管很久了,实战经验比我强。我们交流的时候,群里的小孩子们都看着、听着,相信他们也在用心学着。”李东教授建立这个群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搭建一个平台。即使群里讨论的问题深,也不怕,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生活中“无处不经济”,留心皆学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李东曰,网络时代,人人行皆有我师。如今教学相长,学生们已经成为他这个经济研究者在各界的触手、信息的搜集者,甚至是棋逢对手。

  网络现实自由穿行

  “东门庆”本就是一个相互熟识的师生群,虽然移师网络,却不忘初心。李东教授每年都给自己的学生们“开小灶”——每年春秋两季,只对东门弟子开放的闭门论坛。

  “这个活动已经坚持十年。”学生晓燕在群里担任秘书长助理。在做学生的时候,她就帮老师联系这些师兄师姐们,如今虽然在微信群里大家天天“见”,却依然期待现实中的交流,尤其是李东老师的“小灶”,让这些学生们重温校园生活的同时,又引向更深邃的思考,堪称一种幸福。

  其实,“东门庆”早已经不单单是师兄弟们思想碰撞的社群,也成为现实合作的平台,群里经常会有关于企业信息的交流。“早上有人问有谁做制冷设备,立刻得到了回应。”李东说,很多经济合作没有成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的学生群体中,在企业界的比重很大,需要互相交流、各取所需。

  网络上的无间交流也帮助李教授在现实中穿行。前一段时间,有学生微信邀请李东去农业大县肇源调研。当地新搭建了三农服务中心,邀约育种、生资、农机服务、农技授课等企业和服务部门前来为农民服务。这种由政府审核,为服务部门做信任背书的平台,让农民放心,也让李东很振奋。去年省内热议的稻田鸭,县里都在按产业链谋划鸭子怎么做熟,鸭毛怎么办?“到各县去看,发展的思路明确,意识完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龙江的经济一定会有起色。”李东说,他把这些内容又转到群里,为的就是让学生们,尤其是那些做企业的人坚定龙江发展的信心。

  “人生的路总有波折,发展也不会是坦途。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总能发现发展进步的一面,所以愿意把这些分享给同学们。”李东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回应。有人戏谑地和记者说,别看我们名字“歪”,其实是充满正能量的一群人。而且群中的讨论不止于经济,每有社会焦点展开讨论时,必有高人发出立足现实,高屋建瓴的点评。每每都让20出头的小孩子发出“献上我的膝盖”的赞叹。

  花式红包迷人眼

  别以为一群学经济的精英们聚在一起就不“扯淡”。面对红包,谁也不能免俗。可精英的玩法都和别人不一样。50元的“大象包”、10元的“猪肉包”、20元的“牛肉包”,抢红包的标准竟然制定了11项,一发红包红雨连片,低于一毛的小可怜还要发“掉坑包”。

  “气氛还是需要活跃的,好在大家都知道适可而止。”在李东教授眼里,虽然现在的生活里已经离不开微信,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微信是一种公众社交工具,可以分享见闻、可以互相交流,却要把私生活和公众分开,所以他的朋友圈中全部是转发话题,一张自拍都没有。“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主要看使用者怎样用。我们不能被微信绑架,而是要利用它。”在记者眼中“微生活”是李东和学生们紧密联系的纽带,也是他在网络中的三尺讲台,他要把教师生涯进行到底。而“东门庆”也成为了学生们理论与实践“和鸣锵锵”的最佳论坛。

【专题】2016龙江最牛群主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