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做好“加减乘除”发展现代农业
2016-07-06 09:36:3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金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今年3月至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黑龙江振兴发展发表两次重要讲话,立足黑龙江农业发展实际,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提出一系列方向性举措。特别是关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论述,形象、深刻、凝练地阐释了粮食从大地到餐桌、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全产业发展过程,揭示了食物链、产品链、产业链、产业化的内在关系。黑龙江的农业资源特别是独有的绿色食品资源是有潜力、可持续的大优势,是龙江农业之“长”。种强销弱、量大链短是薄弱环节、主攻方向,是黑龙江农业之“短”。笔者认为,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抓好“三个体系”,做好农业加减乘除大文章,是农业“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的必经之路,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之路。

  一、巩固提升现代农业成果,建设量大质优、安全绿色大粮仓,做好粮食综合产能“加”的文章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能提升是战术问题。建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抓好“粮头”、“农头”要多在研究战术上下功夫,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将黑龙江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富优势。一是稳定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摆到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紧抓不放,以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加强黑土耕地保护,加快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组合应用,实现藏粮于地。加强农作物品种、栽培模式、耕作方法创新,建立长效制度,做到藏粮于技。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作用。二是壮大特色经济。抓住国家推进马铃薯主食化契机,在北部地区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种植。着眼建立对俄、日、韩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在大中城市周边和沿边县市加快发展蔬菜种植。推动食用菌种植区域向平原区拓展,扩大产业规模。在山区半山区加快发展优质北药、浆果和坚果生产,粮牧结合区大力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水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水产养殖。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我省优良的农业生态优势,深入开展农业“三减”行动,探索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新路径,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突出抓好1169块“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使其加快成为全省共同标准,示范带动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扩面提标。

  二、以种得好、销得更好为目标,建设全国绿色食品现代物流大市场,做好经营农业“减”的文章

  抓好“食尾”、“工尾”,加快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建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只会种、种不好,产好米、不会卖,以及卖粮靠政府、市场不灵、竞争力弱的问题。一是推动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突出抓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最大限度激励激活新型经营组织投资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化生产、植入以农业产品为货源的餐桌市场,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与工业城镇市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动传统生产向精准生产转变。加大科技示范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全面积、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科技、农资供应、现代植保、农村金融保险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三是推动偏重田间地头向注重市场端头转变。强化各类经营主体市场意识,通过现代营销方式让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意识在广大农村干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中扎根,用效益引领绿色自觉,提升绿色食品产业价值链。加大营销促销力度,推进农超对接,举办展销活动,培育知名品牌,加快黑龙江大米网建设,有效运用和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提高龙江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大车间,做好农业产业化“乘”的文章

  建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充分释放一产“接二连三”功能,加强内外联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加速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头尾衔接、头尾一体、整体升级,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把农业转型升级为新型的“六次产业”,促进黑龙江绿色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工厂、大厨房的产业化升级。一是打造龙头企业。开展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创建和农产品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聚转变,构建健全的贸工农、产加销相联结的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量大链短”问题。二是创新利益联结。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农企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营销的增值收益,实现农企双赢。三是推动三产融合。抢抓国家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契机,鼓励扶持农民创业,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发展各类产业经营服务增收,引导更多的农民变产业工人、变经理人,最终成为市民。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业多样功能。通过推动三产融合,真正走出一条做全做深做精产业链、发展全产业链经济的路子。

  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业创新试验示范大省,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除”的文章

  坚持把抓典型、推模式、可复制做为基本方法,把科技示范园区做成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示范引领区,示范引领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农业创新,真正种出标准、种出产量、种出效益。一是体制创新,机制灵活。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围绕构建“三大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产业化链接、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政策支持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使农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农村生产力发展潜能。二是科技创新,典型示范。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在各积温带、各区域分别抓出一批作物种植以及产业化典型,打造农业高标准示范园区群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表及里、表里如一,做到全程标准化、全产业科技化、综合效益最大化。三是结构创新,纵深发展。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深化结构调整,实现我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加工量、比例合理化、最大化。不断丰富调整产业内部各分工环节的建设内容,加快推广集标准生产、品牌培育、市场营销、新型主体培育、农民创业、招商引资、产业融合、观光农业、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等于一体的复合型结构创新模式。四是方式创新,形式多样。坚持建设主体多元,不拘一格,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多元建设主体参与。坚持投资形式多元,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广泛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合力推动的局面。坚持产权实现形式多元,加快土地确权,落实好“三权分置”,探索“三块地”改革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省委农办主任、省农委主任)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

【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黑龙江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