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开展参军参战、组织战勤、保证军需、拥军拥属活动,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支援东北乃至全国解放的重任。
一、补充兵源参军参战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前锋推进至第二松花江南岸,形势危急。在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下,黑龙江地区各省市相继举行了党、政、军机关和群众性的紧急战备动员大会,要求全体军民紧急动员,全力支援前线。同时,发展和健全地方武装,发展和训练民兵,以保证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
黑龙江地区的广大群众,经过反奸清算斗争,分配敌伪土地,建立政权和地方武装等实践过程,开始懂得,没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前线的胜利,就不能得到彻底的翻身解放,胜利的果实就不能得到保障。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动员号召下,为了保卫已经得到的胜利果实,积极要求入伍参军。松江省在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上建立了一个赵尚志团,半个月内就有1100多人参加;方正县三天就有700人参军。各省军区纷纷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前线主力。黑龙江地区剿匪基本结束后,各省军区部队,编成5个师,加入主力部队。另外,还集中县、区武装,经过整训后,直接补充到各主力部队。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1948年,黑龙江地区先后有41万翻身农民参军,连同地方武装“升级”和“二线兵团”统计在内,共动员约69万兵员,补充了东北野战军,从而有力地保障了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二、踊跃支前组织战勤
黑龙江广大人民群众,在热烈参军上前线的同时,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踊跃地参加战勤支前活动,并做出巨大贡献。
1947年1月至3月,靠近前线的松江省、嫩江省和哈尔滨市首先承担起为“三下江南”作战提供战勤服务的任务。在“三下江南”战役中,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要求参加担架队上前线,把好车好马用于战勤。他们顶着严寒,冒着敌人的炮火,勇敢地抢运伤员,输送军需物资,有力地保证了前线20万军民的食粮、弹药及5万头牲畜草料的供应,并使伤病员能够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后方,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合江、黑龙江、松江、嫩江省委分别发出关于加强战勤、支援前线的指示和决定。嫩江省和黑龙江省还组成支前委员会,紧急动员民工参战并部署接收伤兵和收容俘虏的准备工作。各省报名参战的民工更加踊跃。松江省分两批出动民工1万多人、担架2000副、大车1100多辆、马2687匹。嫩江省出动两个大车队、4个担架队共8200多名民工,带大车650辆、马2600多匹、担架1000副赶赴辽沈前线。松江、嫩江、黑龙江、合江4省还接收救治伤员1.5万人,收容俘虏1.7万人。随后,黑龙江地区各省又有数万民工组成担架队和大车队,随军进关参加了平津战役等其他重要的战斗。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中黑龙江地区各省共动员民工130万人次,出动2.5万副担架、3万辆大车、13万匹马。同时,这些战勤人员经过战火考验,提高了阶级觉悟,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成为后来各项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带头人。
三、物质保证供应军需
解放了的黑龙江地区人民,为了支援前线,在积极参军参战的同时,还以最大的力量从经济上、物质上保证前方军队的各种需求。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保障部队的粮草副食供应是支前的首要任务。为了保证前方子弟兵吃饱穿暖,多打胜仗,黑龙江地区各省翻身的劳苦大众努力生产,多打粮、多交粮,全力支援前线。“一粒粮食一粒弹,打倒老蒋好吃安心饭。”1947年初,为了保证前方粮食供应,支持“三下江南”战役,东北局和松江省就在哈南地区向农民紧急购买30万石粮食。据统计,从1947年秋到1949年春,黑龙江地区各省共征购公粮200多万吨,保证了前线的军粮供应。
保证军需供应,包括武器弹药的供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党在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各地建立了各类军工厂,并在条件艰苦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昼夜奋战,生产了大批枪支、弹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军服供应比较紧张。特别是战争初期,军服主要靠从敌人那里缴获,补充十分困难。哈尔滨解放后,黑龙江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大批妇女参加军用服装的加工制作。解放战争后期,全市有大小3000多家生产军需品的工厂,还有3万多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军需品生产。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和许多县镇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被服厂女工为部队加工制作军衣、军鞋、军帽和棉被。
东北野战军打过长江后,这些军需物品仍然源源不断地从黑龙江地区各省运输到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
四、慰问捐款拥军优属
为全面支援前线,保卫新生政权,巩固我军胜利成果,黑龙江地区各省各阶层人民群众大力开展拥军和优属活动。
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牡丹江等省的各界人士不断掀起捐款、捐物高潮,还组织前线慰问团,带着捐款、锦旗和大量慰劳品、慰问信到前线慰问。仅1948年春节期间,黑龙江、嫩江、合江三省人民就捐款1亿多元,捐赠肥猪4000多头、肉类24万斤和米面等大批物品。辽沈战役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各省又捐款5.2亿元和大批实物。
广大人民群众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子弟兵的热爱和对前线战士的慰劳,同时开展优待军属活动。在“一切为前线”的思想指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把做好拥戴军属的工作,作为支援前线的重要内容。各地为了使军属生活愉快,节日里组织群众、学生给军属送礼品,进行慰问;学生还经常为军属抬水、扫院子、打柴、拣粪,使军属安心在后方生活并鼓励亲人在前方放心打仗。黑龙江地区有三十余万户军属,除地方政府给予扶持外,主要靠当地群众照顾,在农村,群众为军属代耕土地。在城市主要是通过办军属合作社、军属工厂等办法,安排军属就业。
为了接待和安置在战争中伤残的荣誉军人,黑龙江地区各省还成立了荣军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一批荣军学校、荣军休养所,对所接收的荣军,根据伤残情况分别安置,各得其所。
通过拥军优属活动,既使军属更加放心送自己的亲人去前线保卫胜利果实,也使前方的战士们无后顾之忧地奋勇杀敌;既为解放战争的兵源提供了保障,也为黑龙江地区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催化剂和稳定剂。
总之,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作为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黑龙江军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为东北的解放乃至全国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