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七夕前夕看看我们上辈人的婚礼 上世纪八十年代陪送洗衣机轰动全村
2016-07-31 08:12:01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晓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7月31日讯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四大喜事,结婚毋庸置疑是极其重要的喜事之一,而婚礼也一直是中国家庭最隆重的仪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人不惜费尽两家心力操办婚礼,动辄花费几十万、上百万,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花不起”的感叹。其实,婚礼只是一种形式,结婚最重要的是夫妻二人的感受。在七夕中国情人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分别采访了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结婚的四对老夫妻,从他们的婚礼中感受时代的烙印,让我们在领略风俗,回味那些简单质朴的婚礼中,感悟爱的真谛。

  上世纪五十年代:结婚拿不出喜糖 赊钱买台收音机家人吃半年咸菜

  朱俊峰和老伴刘铁都是1933年生人,两人今年83岁了,1955年10月1日结婚,去年老夫妻已经迎来了钻石婚。

  说起两人的婚恋往事,朱俊峰笑着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和老伴刘铁都在双城兆麟中学就读,“我和老伴同校不同班,都是班干部,学校组织活动时经常碰面。后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扫盲班,巧的是,我们被分到了同一个小组。”朱俊峰学生时代很有才华,擅长滑冰,会弹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经常在学校发表文章、诗歌,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刘铁。

  1954年,朱俊峰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建设厅工作。而此时,刘铁在铁路部门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已成为一名党员,单位里的很多小伙子都对刘铁这个漂亮能干的姑娘展开了热烈追求,但刘铁不为所动,因为,她的心里有朱俊峰。1955年10月1日,两人结婚了。朱俊峰说,当时刘铁是党员,又是劳动模范,还是工程师,而他只是一个办事员,没有房子,工资也不如刘铁高。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刘铁放着那么多条件好的人不选,却找了个“穷光蛋”。刘铁说,她不这样想,她看中的是朱俊峰的才华。

  两个人结婚时,没买新衣服,没举行任何仪式,也没通知亲朋好友,只是当天到南岗区宇光照相馆拍了一张结婚照,就算是结婚了。而刘铁的几个好朋友听到消息后,凑钱买了个大镜子送给他们,算是新婚贺礼。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只有过年才能凭票买到糖,妻子的朋友到家里送贺礼时,他们连喜糖都拿不出来。结婚前朱俊峰花90元钱给老伴买的一块二手瑞士手表,算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

  新婚后,朱俊峰搬到刘铁家和岳母同住。看到平时老人独自在家很无聊,小两口决心买个大件——收音机,为老人排解寂寞。那时收音机绝对是件奢侈品,他们相中的红灯牌收音机每台150元。好在妻子单位的铁路商店,内部职工可以赊账购买,按月扣款,半年付清。朱俊峰当时每月收入五十多元,妻子刘铁每月收入七十多元,按理说每个月还25元问题不大,可他们都是家中的老大,要给在外地上学的弟弟、妹妹邮伙食费、生活费。结果,那六个月,一家人每天的伙食只能是高粱米饭就咸菜了。可每当看到岳母兴致勃勃地听收音机,小两口心中就充满惬意和满足。

  上世纪六十年代:结婚最心仪的被面送婆婆 两地分居12 载无怨无悔

  孙凤来生于1946年,老伴霍淑棉生于1945年。年过七旬的夫妻在1969年5月17日结婚。

  1965年,19岁的孙凤来入伍前,在河北老家亲友的介绍下认识了邻村的霍淑棉,霍淑棉大孙凤来半年,“介绍人说她是村里的民办小学教师,我当时就想,当教师的人有文化、素质高,一定错不了。相亲后发现真是这样,她人长得不错,而且性格好、有修养……”采访时,孙凤来笑着回忆当年的情景,而霍淑棉则在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都跟人家孩子说什么呢。”

  孙凤来说,在两人接下来的接触中,他了解到,霍淑棉7岁就没了母亲,父亲在外地工作,是和爷爷、奶奶、伯父一起生活的。而孙凤来父亲早逝,相同的人生经历,让两人有了很多共同语言,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在家乡订了婚。按当地习俗,订婚是要交换礼物的,孙凤来送给霍淑棉的是六尺花格布、一条毛巾和一条绿格围巾,而霍淑棉送给他的是一个笔记本。


  亲事定下来不久,孙凤来就入伍去了鞍山,两个人只能靠书信交流。就这样,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两人写了上百封信,1969年5月17日,在河北老家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结婚时,没有彩礼,霍淑棉从娘家带来四铺四盖作为嫁妆。图案中有艳丽的牡丹、飞舞的蝴蝶和小麦、谷子、玉米,一片喜庆丰收的景象。结婚第一个月,孝顺的霍淑棉就用当民办教师的5元工资给婆婆买了个绿凤凰图案的被面。婆婆很高兴,顺口说了句“这被面不错,但你结婚时那床花被面更漂亮。”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晚,霍淑棉就把被面送给了婆婆,婆婆1994年去世,那被面一直是老人的心爱之物,生前一直盖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曲《十五的月亮》,而对于军人家属来说,那首歌更像是生活的写照。孙凤来和霍淑棉婚后一直两地分居,直到1981年10月,霍淑棉才带着一双儿女随军来到部队,结束了12年的牛郎织女生活。而那些年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重担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由于部队工作忙,妻子两次生产,孙凤来都不在身边,而通情达理的霍淑棉从来没埋怨过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当天新娘下厨掌勺

  姜胜群生于1948年,刘淑梅生于1949年,两人于1979年3月4日结婚。

  姜胜群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而作为“66届初中毕业生”的妻子则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

  1977年恢复高考前,姜胜群在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做钳工,高考让他成了天之骄子。返城后的刘淑梅成了一名护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个人年纪都不小了,周围人都帮忙牵线。姜胜群的同学和刘淑梅的同学是同事,在同学们的撮合下,1978年两人恋爱了,并很快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姜胜群家有7个孩子,弟弟、妹妹还小,结婚时他还在读大三,没有钱,也没有房子。但刘淑梅的父亲对他印象特别好。“我家那时住的是两屋一厨,兄弟姐妹5个,那时除了我,其他人都结婚了,我母亲在我20岁出头就去世了,所以我父亲做主,让我们结婚就住在娘家,我们住一间房,父亲住另一间。”刘淑梅笑着说,“当时结婚刷房子,为了省钱,只有10平方米的新房是雇人刷的,其他房间都是我刷的。写字台、柜子是我朋友的弟弟帮着打的,沙发是邻居帮忙做的,茶几是老姜工厂的师傅帮忙做的。”

  男方家给了200元彩礼,刘淑梅用这钱给自己买了双鞋,剩下的钱给爱人买了鞋和衬衫。那时候,刚改革开放,结婚仪式,讲究点儿的上饭店,平常人家就在自家办。当时,娘家客人上饭店吃,而婆家就在自己家办了两桌席。由于婆家没找到掌勺的大师傅,能干的刘淑梅亲自下厨,晚上把客人送走,把碗筷洗干净,把厨房收拾好,他们才回到娘家的新房。

  结婚时,姜胜群的工资每月30多元,结婚当天没有照相。孩子满月时,给孩子照相,夫妻俩到照相馆,想起两人连结婚照都没照就补拍了一张。1996年,姜胜群的一个朋友开影楼,在朋友的劝说下,两人又补照了婚纱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陪送个204 元的洗衣机轰动全村

  人物:胡孝波生于1965年,妻子崔玉荣生于1966年,两人于1987年8月31日结婚。

  虽然胡孝波工作的双城临江粮库,和妻子崔玉荣所在的松花江航运局只有一墙之隔,两家所在的村相距也就五六里远,但两人一直不认识。1986年,胡孝波老家有亲戚盖房子,他的父亲和崔玉荣的父亲都去帮忙,两位老人打小就认识,聊得很投缘,于是就想成为儿女亲家。很快安排胡孝波和崔玉荣相亲,两个年轻人见面后也没什么意见,婚事很快被提上日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婚礼已经讲究了很多。婚礼的筹备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男方为做好迎娶新娘工作,开了数次“婚礼筹备会”,邀请管事的到家里商议。之后,找婚礼用车,一般有两三辆也就够了,一辆车接新娘,一辆车拉嫁妆,只是,接新娘的小轿车不好找。那时,大的国营单位能有一辆小轿车就不错了,还要考虑领导用车,因此,往往要预约好几辆,以免婚礼当天出丑。胡孝波说,他们结婚时正值雨季,农村的道不好走,所以接亲用的是拖拉机,放个板凳,新人坐在上面。因为道路太泥泞,拖拉机轮子陷下去有四寸深,好在两家相隔只有几里路,迎亲没遇到大问题。

  那时村里婚宴都在家里办,胡孝波家只有两间房,院子不够,他们一趟房四户邻居家都被占用。而且,家人还要满村去借桌椅。好在这种事经历多了,谁家有几把椅子都心知肚明了,倒也不费事。婚宴的厨房就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大帆布棚,菜品都是用洗脸盆装的,大厨煎炒烹炸忙活一天,会给两盒烟作为犒劳。

  结婚前,女方的大件嫁妆婚前一天就搬到男方家了,当时,所谓大件嫁妆也就是落地风扇、录音机之类的,能陪送电视机或洗衣机就不得了啦。“我媳妇娘家条件还行,陪送个204元的单缸洗衣机,当时在村里引起了轰动。”

  结婚那天,崔玉荣穿着一身大红色西装,新郎则是一身灰色西装,婚宴上他们吃的是特制的子孙饺子,馅里有花生、松子。那时已有了彩礼一说,胡孝波给了女方600元彩礼。婚礼上还找了个村里会照相的,可惜胶卷曝光了,婚礼上珍贵的照片都没留存下来,成为夫妻俩最遗憾的事。

  后记

  没有闪亮的钻戒,没有浪漫的婚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的爱情却弥足珍贵。而如今,物质渐丰,我们的情感却渐显匮乏。但我们还是相信,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美好爱情,七夕前夕,我们重温上一辈人的婚礼,并不是一味地怀旧与呼唤,只是想通过他们的故事,拂拭掉那些虚荣与浮华,把爱情最纯粹的部分擦亮……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彭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