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产业集群打造高效农业
2016-08-03 10:39:3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邵英明 姚建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8月3日讯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工业重镇,曾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特色明显、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该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教育“两基”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等称号。

区领导深入大型企业现场协调解决难题。

国内首台AP1000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运往用户。

一重15000吨水压机正在轧制大型铸锻件。

  近年来,富拉尔基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开发区,着力围绕为大企业服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产业集群。2016年,富拉尔基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自我加压,埋头苦干,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统一行动,转化为全区上下拼搏进取、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热情和生动实践。全区把握新常态,抢抓新机遇,立足新优势,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商贸活区、招商兴区、项目富区”发展战略,抓发展、调结构、强产业、上项目、促转型、优环境、推改革、惠民生、保稳定,明确了全力抓好“三大主导产业、七个重点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奋力走出了一条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加快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富拉尔基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劲,生产要素齐备。近几年来,面对产业结构单一、为大企业配套搞吃配企业居多,受国内外大气候影响,经济发展处于下行趋势,缺少立区的大项目和好项目的局面,全区结合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将金属新材料金属零部件、装备制造整机产业作为富拉尔基区主导产业推进,形成了以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整机产业集群,以北满特钢集团为龙头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一百多家零部件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基础零部件产业集群。全区紧紧围绕齐齐哈尔市委“三项核心任务”,立足区情实际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整机和基础零部件等三大主导产业和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现代中药、商贸物流等七个重点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上项目、促转型,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努力推动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完善园区建设。富拉尔基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开发区,力争把开发区建成足以支撑富区产业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引领发展转型升级的大平台。今年重点完成金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按照“一区三园”的总体规划合理摆放项目,科学规划和使用园区用地;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西北园区排水、电力、供热等设施建设,加快西南园区主干路建设,力争“三大板块”达到“八通一平”标准。在此基础上,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发挥园区载体功能,提高园区企业入驻率,推进园区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对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建而未成的项目用地进行清理,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服务,及时帮助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用电、用地等具体困难,确保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如今,富拉尔基经济开发区已经国家五部委核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被列为哈大齐工业走廊15个项目区之一,并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黑龙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经过10年发展建设,目前园区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引擎之一。

  推进金属新材料产业建设。富拉尔基区以总规划面积4.88平方公里的铜产业园建设为主线,引进铜冶炼项目。确立黑色金属线和有色金属线两条线路,齐头并进共同推进。黑色金属产业园区以辖区大型企业北满特钢为依托,带动中小企业,用新机制、新体制、新模式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建设新型不锈钢复合板材、CSU球团、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加工、特殊钢检验检测中心等6个项目。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举全区之力推进铜冶炼项目建设,计划投资40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同时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目前,项目投资方已进驻该区,共同推进土地腾退、居民搬迁、企业改制、环评等各项前期工作。整个项目落地投产后,将成为富拉尔基立区的一个大项目。

  振兴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产业。富拉尔基区以围绕辖区中央直属企业中国一重搞协作配套为主线,依托中国一重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方面积极服务支持一重进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采取新工艺、新体制、新模式发展军工、核电、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板块。同时紧紧抓住一重新变化、新气象良好契机,鼓励和支持区属装备制造企业为一重协作配套。发挥机电装备产业协会作用,帮助配套企业与大企业对接,实现抱团发展。同时鼓励区属配套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积极向农机装备、石油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领域拓展业务。


 

热电厂上大压小,促进大气环境改善。

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快速发展。

和美泰富稻米深加工项目厂区。

  盘活存量资产,协调发展7个重点产业。盘活存量资产是全区谋划发展的又一重要法宝。61公里铁路专用线、280万平方米的闲置工业用地、50万平方米的闲置工业厂房及相应设备,如果利用好将发挥出巨大作用。当前全区已开始对现有土地、厂房和设备进行整合,将采取打包招商、网上挂牌等方式进行招商,重点推进天韵电器、发平管材等企业存量盘活,用老资产生成新项目,寻求新发展。同时,七个重点产业是富拉尔基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补充。节能环保、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现代中药、养老、畜牧、商贸物流等七个重点产业,既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又涉及民生的基本层面。目前7个重点产业推进方案已经基本形成,成立了相关推进组,力争做到强力推进。

  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富拉尔基区当前也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华电集团富拉尔基热电厂“上大压小”、翰沃家居建材城、龙运物流等7个续建项目建设,促进早日投产;推进福爱养老中心康复中心、国家特殊钢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个新开工项目,促进项目早日竣工;同时跟进哈尔滨新三力包装、正阳农贸市场、集装箱码头等重点洽谈和长期跟踪项目。在此基础上,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抢抓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派驻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努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大项目、好项目。

  周密谋划组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今年4月28日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富拉尔基区联系工作实际,周密谋划,精心组织,把握关键,稳步推进,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实现锤炼党性,从严治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超前谋划,为学习教育奠定基础。自2015年起,富拉尔基区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对全区316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排查,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实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三年提升工程。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该区今年2月起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做到逐人核实排查,不落一人。同时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其他区委常委任副组长,24个区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各工作组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并组织开展了培训。

  全区采取多措并举,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两学一做”基础在学,为此富拉尔基区采取“5323”教育模式,即采取“五式学习法”、区分“三种情况”、建立“两项制度”、开展“三个载体活动”,确保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学、开办网上课堂随时学、宣讲人员深入基层讲解学、组织部门送教上门指导学、先进典型引领带动学的良好局面。此外,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来强化学习教育实效。首先区分领域,分类设计活动载体。将活动划分农村、社区、机关、在非公企业等区域,开展不同活动,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其次区分层次,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富区进一步制定了《关于“两学一做”学习安排的具体方案》,对全体党员、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防止大而化之、上下一般粗。最后区分类别,确保学习全覆盖。根据党员的具体情况,因人施教、确保每名党员都能受教育、有提高。特别是对党员中的一些特殊群体,重点关注、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采取办法和措施,将其纳入学习教育范围,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富拉尔基区全面建立起区级领导“五个一”制度和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为了全面检验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效果,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积极搭建载体,该区开展了“手抄党章”书法作品展、“优秀党课”和“精品党日”评选、“党章党规”竞赛答题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围绕中心,突出“两学一做”在做上见实效。全区突出以学促做,重点围绕做合格党员这个着眼点和落脚点,引导党员学而用、学而行,把学习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上,落实到区委中心工作上,力争做到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见实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见实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见实效。

  优化发展环境是“两学一做”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更是学习效果的生动体现。全区结合区情实际,针对当前全区存在的各类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推进方案》,召开全区优化发展环境大会。盯住重点岗位、看住重点部门、管住涉企行业、抓住窗口单位,坚持问题导向,对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重点整治。坚决整治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对领导干部妨碍企业发展、插手企业工程、干扰招投标的,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坚决整治一些权力部门扰乱经济秩序、破坏发展环境的问题,对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坚决依法依纪查处,决不姑息。坚决整治公职人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及蓄意勒卡等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执法执纪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先行免职,然后查处,并公开曝光。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和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该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氛围。

  优化种植结构打造近郊现代高效农业

  富拉尔基区作为老工业城区,农村人口只占10%左右,其中在农村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不足30%,是典型的大工业、小农业区。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富拉尔基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种植观念,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加快农村融入城市的步伐,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大工业小农业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旱转水、低转高、种转牧、分转合和卖转加”的“五个转”,全力打造“小而优、小而精、小而强”的都市型农业,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整体上水平。富区耕地仅2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000亩,其中蔬菜面积4000亩。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蔬菜大棚、温室达到2000栋,占地面积2000亩。绿色食品开发走在全市前列,无公害种植面积发展到18万亩,全区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5个,有机食品标识43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5个,绿色食品标识11个。目前全区已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18万亩,形成了以温水大米、玉米加工为主,果蔬、肉禽、野生食用菌等产品加工为辅的多元化绿色食品基地,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全区紧紧围绕精品农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坚持政策驱动、龙头带动、市场导向,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经营整合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把个体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整合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把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引入合作社建设,不断扩大合作社建设规模。该区采取干部包社等方式,抓乡带村,形成合力,规模化发展合作社。同时通过引入工商资本,使其规模化发展。截至2014年底,富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1户,入社农户12860户,占全区农户的90.1%;入社土地20.8万亩,占全区耕地的85.2%。

  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富拉尔基区加强与“四所一校”等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的合作,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生成农业技术示范项目,用先进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创新方式,加快农业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安全、放心、绿色有机食品。着力培育富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富尔农艺、天锦食品、锦泓食品等传统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扶持象屿、和美泰富等新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富拉尔基温水大米”、“天锦食用菌”等产品打造成高端产品。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