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妙手仁心 六旬名医用万例手术打破"最后一次骨折"魔咒
2016-08-07 08:58:04 来源:生活报  作者:霍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8月7日讯 在老年骨科疾病中,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它会引发多种合并症,如果保守治疗,老年人一年后生存率大约只有50%。可是,如果手术,老年人几乎都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内科疾病,又使手术难度、术后护理难度加大,所以老年人髋部骨折常被骨科医生视为棘手、头疼的病症。但在哈市第五医院骨八科病房,61岁的王少卿主任却带领他的医疗团队默默耕耘,不但把该院的“老年骨科”打造成龙江医学界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而且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还用近万例手术打破了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魔咒。

  技高人胆大冒险为103岁老人做手术

  在哈市五院的骨八科病房,经常能看到一些八九十岁的老年骨折患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有骨质疏松,一旦跌倒很容易造成髋部骨折。”王少卿说,骨折本身并不可怕,但是骨折所致的肺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各种合并症却是致命的,因此髋部骨折在过去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2001年,在王少卿的努力下,医院成立了全省唯一的老年骨伤骨病病房,15年来已累计完成近万例老年人关节置换手术,其中70岁以上老人的手术有1000余例,患者最高年龄纪录是103岁。

  那是两年前,103岁的李大爷在家摔倒被送往哈市五院骨科,经检查是股骨颈骨折,无法保守治疗,需要置换人工髋关节。可是,手术的风险极大,因为除了高龄,老人还患有下肢静脉血栓,一听要为这样的患者做手术,连麻醉师都直摇头。“术中一旦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者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若不手术,卧床半年性命又将堪忧。”科室副主任甄鑫刚告诉记者,当时情况十分棘手,王少卿主任带着团队多次复查彩超,明确血栓的稳定性,反复模拟手术过程,最终综合确定了手术方案。王少卿亲自主刀,手术很成功。术后第三天老人就能下地了,十天就出院了。

  关键时刻“一锤定音”帮病患躲掉截肢之苦

  在骨外科,医生对患者病情判断的正确与否往往关乎病人的生存质量甚至生死,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多年前,王少卿的科室收治了一名农用机械损伤的患者,伤者的手臂血肉模糊,必须紧急手术,然而术中突发意外,医生在手术时发现患者有“产气”现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在场的很多医生都高度怀疑是“气性坏疽”,这是一种由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引发的危急重症,其分泌的外毒素毒力十分强大,可迅速置人于死地,要想保命医生往往要对患者做截肢处置。到底是不是“气性坏疽”?当务之急是,要由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面对突发情况,手术室气氛凝重。沉默许久,王少卿说:“我认为不是,从现有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看患者不是气性坏疽,手术按照原有方案进行。”

  关键时刻,王少卿“一锤定音”,成功保住了患者的手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为母亲做手术拿起手术刀一秒进入“状态”

  对于医生来说,虽然医治过无数患者,但一旦面对的患者是自己的亲人,内心难免纠结和犹豫。他们往往会选择回避,但王少卿却不是。十多年前,王少卿的母亲因为骨折住院,需要手术治疗。他坦言,“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但是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由我来亲自手术,毕竟我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术前麻醉时,王少卿脸上的神情还很紧张,但一上手术台,整个人气场立马就变了。他拿起手术刀,一秒钟进入“状态”,跟平时做手术的样子毫无差别。那次手术之后,王少卿的母亲又健康地生活了八年。

  王少卿说,从医多年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医生需要妙手更需要仁心。“作为医生,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最幸福的事。患者来到医院求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之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