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8日讯(记者 侯巍 陈显春)传承农耕文化发展有机农业,是华夏董氏兄弟集团天华农场一贯的追求,复兴传统农业,广泛应用农家肥进行科学有效的有机种植。18日上午,由九三集团冠名的“寒地黑土•绿色绥化”全国40家重点网络媒体聚焦绥化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天华农场。

天华农场的小麦已经收割。
网媒记者了解到,天华农场现有的2万多亩耕地全部采用传统耕地方式实行有机种植,生产“纯粹”绿色有机食品。
多年来,天华农场积极探索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天华农场的986公顷旱田和97公顷水田全部施用农家肥,不用任何化肥和农药,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板结等问题,粮食单产不降反增。这一有益尝试对绥棱县及周边的农民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沃土生金,源于标准。天华农场每年投入有机种植资金3000万元以上,并且执行十分严格的种植和检测标准。取得了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种植认证。
传承农耕文化是天华农场的核心经营理念。据了解华夏董氏兄弟集团董事局主席董配永,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改革开放之前经常挨饿吃不饱,因此对粮食格外珍惜,对农耕文化情有独钟,特别是随着食品安全、土地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日益凸显,更激发了董配永先生的社会责任感。

天华小麦示范基地。
董配永坚持环保报国,并且知行合一,几年来已出资数亿元用于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有机农业等公益事业。仅在绥棱县就捐资近千万元用于城乡“白色垃圾”处理和生态保护。
绥棱县土地肥沃,是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天华农场依托这一优势,只用农家肥和传统农耕技术,辟建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天华农场主要聘用有种植经验的老庄家把式、诚实守信的庄稼人和生活相对贫困的弱势群体。为保证土地的种植户能种好地,天华农场每年都邀请省市县的农技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宣传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讲解种植流程,教育和引导种植户按照标准进行种植。双岔河镇立新村村民于长海,2015年在天华农场种植了450多亩有机大豆,因为按要求全部使用牛马耕种、人工除草,结果产量也不比使用化肥农药低,而且价格高出一倍多,今年农场将1500亩土地承包给了他。
为了让掌握种植技术的农户能真正种好地,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绿色有机食品,天华农场制定了《有机种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天华农场坚持用自己花高价培育的传统豆种、稻种和麦种。天华农场20%的土地一直坚持用牛马耕种和人工收割,全部采用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剂、生长素等任何化学制剂,并坚持每年都请有关专家进行田间鉴评,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探索和实践中,天华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达到了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的同时也使各方面效益得到了持续改善。因为不施农药、用农家肥,原来板结的土地地力得到了增强,粮食产量非但没下降反而增产5%左右。农场周边和附近村屯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空气更加清新。
因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种植,天华农场的有机食品品牌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利用天华农场种植出的绿色有机原料进行加工,所生产的压榨大豆油、面粉、大米均已获绿色食品证书;2015年种植的4500亩有机大豆,通过国家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散养不喂任何精饲料的牛、驴、猪、鸡、鸭、鹅等特色养殖品牌也在打响。
天华农场通过推广绿色有机农业,扭转和摆脱了土地产粮过度依赖化肥的局面,实现了多效并举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2016年,天华农场计划在农场周边的10个村的20万亩土地推广有机种植,逐步实现有机种植的规模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并通过发展有机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有机种植作出新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