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20日讯 从农家到田野,从生产到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之风吹遍龙江农村千家万户。
近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使广大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同时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推进,携手描绘美丽乡村建设的壮丽画卷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中央文明办的安排部署,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改善农村面貌的大事、改善农民生活的实事,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推进落实。
在坚持党政“一把手”挂帅抓推进的同时,运用规划引领基层抓推进。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善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村文明和谐美的“六美”要求,着力打造哈大齐岭、哈绥黑、哈绥伊、哈佳双鹤、哈牡鸡七及沿边开发开放等六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此外,积极选树典型示范带动抓推进。在方正县召开全省美丽乡村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介了方正县“实施导德齐礼工程、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经验。邀请150多名与会代表实地观摩方正县有关村屯产业发展、环境治理、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情况。会后,170多个地方和单位先后组团到方正县学习观摩。
着眼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价值引领,推动乡风民风建设
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省坚持注重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选优配强“带头人”,把党性强、作风好、得民心、能干事、善成事的同志配备到村“两委”班子中,以党风、政风带动乡风、民风的好转。发动农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依托“一约四会”组织编写村规村训、传唱村歌村风,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和家睦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穆棱市在农村创造性提出了“五互公约”,即思想上互比、环境上互管、困难上互帮、生产上互助、技术上互学,每20~25户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甘南县兴十四村、宁安市盘岭村注重选好“带头人”,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使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村风发生巨大变化,成为全省闻名的示范村。
东宁县积极发挥乡贤作用,选树“老乡贤”,挖掘“新乡贤”,引导村民“崇贤向善”。今年51岁的王育泉是东宁镇夹信子村树立的老乡贤,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搞边贸,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目前企业已涉猎宝玉石、国际物流、银行信贷、矿产能源等多个领域,资产过亿。致富后他积极反哺家乡,安置下岗就业人员200余人,投资数百万元支持夹信子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王育泉被选树为老乡贤后,他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了,在村中形成了一种向上向善的导向。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其他富起来的村民纷纷为需要帮助的父老乡亲捐款捐物,以自己的力量支援家乡建设。
建章立制,增强制度机制保障,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态长效发展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基层单位都把制度、机制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大事来抓,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态长效发展。
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资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县市作为主体,统筹使用农、林、牧、水、路、环境、文体卫等方面的涉农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去年以来,全省共整合资金133.3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了960多个省级示范村修路、绿化、打井、供热、建广场等6000多个项目。富裕县统筹涉农资金,配以财政资金,打捆投向示范村,带动乡村两级和村民个体投入。去年全县投放建设资金7416万元,上级项目资金、县级财政资金、乡村投入资金、村民自筹资金比例约为5:2:1:2。同时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乡镇级示范村考核前三名的各奖励50万元,有效破解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