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3日讯 据生活报消息: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资料时,在拍摄于6月9日的影像中发现疑似棕熊的活动踪迹,后经东北林业大学兽类学专家吴建平教授鉴定,确定为棕熊,三大一小共四只,生命体征良好,并已在保护区内繁殖。
棕熊

棕熊也有“灰熊”、“马熊”之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除了人类,棕熊在野生状态下基本没有天敌,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不善爬树,杂食性动物,自然状态下寿命约为25年。
看看保护区内还有哪些野生动物
中央站保护区位于黑河嫩江境内,据保护区陈科长介绍,近年来积极推进各类针对性保护措施、日常管护和科研监测等工作,中央站保护区成了“疯狂动物城“,除了熊和狼,区域内还多次监测到雪兔、环颈雉、猞猁、赤狐、狍、野猪等野生动物。
雪兔

雪兔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体长一般在510毫米左右。耳朵短,尾巴亦短,是中国九种野兔(其余八种为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草兔、高原兔、塔里木兔、云南兔和海南兔)中尾巴最短的。雪兔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冬天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耳尖和眼圈黑褐色;前后脚掌淡黄色;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是中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
雪兔生活在温带的森林、平原上,属夜行性动物,胆小怕惊,喜安静,耐寒怕热,喜干怕湿,喜啃咬木头和洗浴,共有25个亚种。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
环颈雉

环颈雉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
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猞猁

猞猁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
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胎2-4仔。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
赤狐

赤狐共有47个亚种。成兽体长62 - 72厘米,肩高40厘米,尾长20-40厘,体重5-7千克。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变异,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红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侧黑色条纹延伸至足面。雄性略大。
狍

狍,草食反刍动物,属偶蹄目鹿科,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公狍生茸长角,母狍无角。矮鹿肉可食用,鹿茸可入药,矮鹿皮可制成皮制品。
狍身草黄色,尾根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无角。狍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兽类之一,也是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
野猪

野猪又称山猪,猪属动物。广为分布在世界上,不过由于人类猎杀与生存环境空间急剧减缩等因素,数量已急剧减少,并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濒危物种。野猪是杂食性的,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现今人类肉品食物主要来源之一的家猪,也是于8000年前由野猪所驯化而成。野猪不仅与家猪外貌极为不同,成长速度也远比家猪慢得多,体重亦较重。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