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9日讯 “实在太熟悉了,这些印入生命的记忆,一辈子都抹不去,各种劳动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场景布置,仿佛当年激情岁月的再现。”24日,哈尔滨知青博物馆又迎来了一批游客,他们都是哈尔滨知青联谊会的成员。哈尔滨市知青博物馆内的展品,大多数都是众多北大荒知青们为纪念馆募集的,包括劳动工具、衣服、生产队的队旗、水杯、日记本、书信等,而每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
1963年知青冯继芳:打满补丁的棉毯跟随了我半个世纪
冯继芳是1963年的知青,去的是北安县赵光农场,“我当时学习挺好的,我父亲一直就想让我考大学,但当时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就报名下乡了。”冯继芳说,回家后她做通了父亲的工作,父母为她买了一条棉毯,用来包裹行李,而正是这条棉毯,跟随了冯继芳半个世纪,直到知青博物馆成立之前,她才将棉毯捐了出来。
“1963年6月30日,我从哈尔滨出发,到了赵光农场,当时哪有行李箱啊,就用这条棉毯包着我的被褥和换洗衣服,晚上睡觉就把棉毯铺在炕上,白天用它把被褥卷起来。”冯继芳说,下乡的13年间,她去了很多地方,每次接到出差的通知,她都会用棉毯打起背包出发,十几年来,棉毯上大大小小几十块补丁,最大的一块补丁是她刚到农场放牛挤牛奶时戴的围裙。
冯继芳说,从赵光农场回到哈尔滨之后,这条棉毯她也没舍得扔,一直铺在家中的床上,成了家中的无价之宝,“20年前,我搬新家的时候都没舍得扔,想着给我的孙子孙女留着,让后辈知道我们当年的生活,现在这块棉毯被陈列在知青博物馆内了,不仅可以一直帮我保管,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以此来怀念我们的下乡生活。”
1968年知青陈忠礼:医疗手册、军用水壶勾起青春回忆
“这本赤脚医生手册是我当年在共青农场用过的。”65岁的陈忠礼在博物馆的卫生医疗区看到了自己捐的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时非常激动。陈忠礼是1968年下乡的,当时去的是萝北县的共青农场,“我们在农场都是干农活,一开始没有经验,经常会受伤,有一次我去县里,就买了这本赤脚医生手册,回到农场以后,有队友受伤了,我就按照书上面说的给他们看看,还真挺管用,这本书我后来一直保留着,这次说要给博物馆捐东西,我就找出来了,封皮没了,上面这几个字是我写上去的。”陈忠礼说。
陈忠礼说,博物馆里展出的物品,真的都是他们下乡时期所用过的,看到这些物品,好像又回到了下乡建设北大荒的时候,能回忆起很多当时的情景。“这个边境居民证是我的,当时没有身份证,边境居民证就相当于身份证。”当年从县城进出农场需要出示边境居民证,这个也是唯一有效证件,之所以保留,不仅因为这是通行证,更是对那段岁月的回忆。
在军事训练区,陈忠礼还看到了他捐出的军用水壶和行李背包带,这些物品都是他多年来一直收藏的。
1966年知青寇志平:通知书开启了我的下乡征程
寇志平是哈尔滨市第44中学66届毕业生,1966年7月初中毕业后,她主动报名想要下乡。在农场的生活是寇志平一生难忘的,她先后干过农工、机务拖拉机手、仓库保管员、学校教师、校长等。“我和我爱人也是在农场相识结婚的,后来我们就留在了宝泉岭管局,一直到退休。你看这张通知书上还有一个长方形印章,这是1989年9月27日,我的女儿被批准回哈尔滨落户办的手续。”寇志平说,今年是她下乡整整50年,这张通知书上记录了两代人的转折点,不仅是她家的“文物”,也是当年历史的见证。
展出知青物品和照片800余件
哈尔滨市知青公园现已免费开放,内有知青博物馆、知青广场、知青主题雕塑,还有知青语林、知青道路、知青小花园等,并建有还原历史场景的打谷场、青年点等体验区。展馆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在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的组织下,知青踊跃捐献物品,共有知青各种物品和照片8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