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日讯 9月1日,阴雨绵绵。滕素花大娘家人头攒动,处处洋溢的温情和室外的萧萧冷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在这一天,在大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滕大娘和患有脑瘫的儿子张锴一同搬进了市第二福利院,在这里安了他们的新家。
张德福在志愿者登记表上签字。(资料图)
遗体捐献第一人去世后,留下了患有白血病的妻子和两个患有脑瘫的孩子
滕大娘是大庆遗体捐献第一人张德福的遗孀。张德福于2011年5月3日去世,当天,他的眼角膜被移植给阿城的一位眼疾患者。而他去世后,留下了患有白血病的妻子滕素花和两个患有脑瘫的孩子张锴和张颖。
为了完成张德福老人的遗愿,市红十字会多方奔走,最终联系到了市第二福利院,以确保滕大娘和张锴有人照顾,生活无虞。
9月1日9时,记者跟随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位于东风新村1区的滕大娘的家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家虽然布置简单,但十分干净整洁。
进入市第二福利院,知道自己要开启新的生活篇章,张锴很高兴。
女儿张颖招呼着在屋内外忙碌的志愿者,滕大娘坐在里屋的床上,手里摩挲着老伴儿的照片,无语凝噎。沙发上,放着几个已经打好的行李和包裹。原本在外面玩儿的张锴进屋就看到床上父亲的照片,他坐到墙边的小凳子上,也偷偷抹起了眼泪。
滕大娘说,张德福老人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女儿又残疾,他去世后也不能料理后事,所以一定是一早就做好了打算。“捐献遗体做医学研究,能帮助别人,挺好的。”
“但我没想到,这老头子还是有私心的,竟然为我们谋划了这么远。”抬起脸,滕大娘已红了眼眶。“老头子,我们这就搬新家了,听说那边好吃好住,我后半辈子有了依靠,儿子也有人照顾,你就放心吧。”
就搬入市第二福利院一事,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征求滕大娘(左)意见。
家里做饭、打扫都靠病情相对轻一些的脑瘫女儿完成,好在志愿者常来帮忙
握着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滕大娘激动不已。“真的是太感谢了。”滕大娘告诉记者,她的白血病比较严重,经常发烧,而且每两个月就得去一次医院大量输血。
“以前每三个月输一次血,现在身体越来越不如以前,两个月就得去一次,一次得输2000毫升的血。”因为身体问题,滕大娘干不了什么活儿,家里做饭、打扫,都靠病情相对轻一些的脑瘫女儿张颖完成。“孩子手不好使,洗碗时经常拿不住;30多平米的屋子,要半天时间才能打扫完。”好在志愿者们经常到滕大娘家来,帮忙买菜、做饭、打扫屋子,还给张锴包他最爱吃的饺子。
张颖说,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特别辛苦。别人家的老人病了,床前有子女伺候,而滕大娘病了,却只能自己去医院,她得在家照顾患病的弟弟。“我就是去了医院也帮不上忙,想要找大夫咨询,说话都费劲。”提起自身情况,张颖满脸黯然。
得知母亲和弟弟要搬去第二福利院住,张颖既高兴又舍不得。她搂着弟弟念叨:“那边有人照顾你,还有玩儿的地方,你享福去了。”
滕大娘也认为,儿子未来的生活有了依靠,彻底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为此,她还专门做了一幅锦旗送给市红十字会。映着周围人的笑脸,锦旗上“命运无情,红会有爱”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临别在即,滕大娘和张颖抱着志愿者红了眼眶。
“我这辈子都没住过这么漂亮的房子,多少年了,都没像今天这么笑过”
临出发前,滕大娘心里很是忐忑:“市里的福利院,条件应该能挺好的吧,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睡大通铺……”9时30分,当她步入市第二福利院的大门,彻底惊呆了。
“这大厅也太宽敞了,有树有花有水池,太漂亮了!”拉着记者的手,滕大娘一个劲儿地感慨,“我做梦都梦不成这样。”
“这屋有按摩椅,那屋有跑步机,还能做理疗……”一路往房间走,滕大娘感觉眼睛都不够使了:“我以后就生活在这儿了?我实在是太幸福了。”
进入位于三楼特级护理区的房间,滕大娘再次瞪大了眼睛。宽敞的房间,整洁的被褥,电视、冰箱、饮水机……一应俱全。为了方便滕大娘照顾张锴,两张床还特意并在了一起。看到独立卫生间,张颖特别高兴,她指着花洒,一个劲儿地冲大家比划:“以后弟弟可以随时洗澡了。”
福利院的准备十分精心,毛巾、浴巾、牙刷、香皂,甚至连卫生纸都摆好了。
据市第二福利院副院长王敬民介绍,滕大娘和张锴在这里可以得到24小时陪护。“鉴于张锴的情况,三餐都送到床前;大夫每天都会来问诊、检查;我们还会给张锴安排专门的洗澡工。”
王敬民说,第一个星期还会提供跟踪服务,让滕大娘和张锴全面熟悉环境,早日融入这个大家庭。
“我这辈子都没住过这么漂亮的房子,多少年了,都没像今天这么笑过。”抚摸着床单,滕大娘又红了眼眶。张锴也很兴奋,甚至拿着志愿者的手机在房间里玩起了自拍。
滕素花摩挲着老伴儿的照片。
受到老伴儿的感染,滕大娘带着张锴也签下了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
同行的还有不少志愿者,他们都是知道滕大娘和张锴要搬去福利院住,主动过来帮忙的。
“真是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志愿者卢晶告诉记者,她对滕大娘一家既心疼又感动。心疼的是这个家庭遭受了太多的磨难,感动的是这个家庭成员展现出来的对生活的强烈热爱。“我接触这个家庭已经三年了,我认为我们在互相帮助。我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感到快乐,也得到了历练和成长。我佩服他们的乐观和坚强。”卢晶说,“这样的家庭都在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身体健康、有工作的人,有什么理由再去抱怨和放弃?”
卢晶说,张锴虽然残疾,手、嘴都不利索,但特别懂事。一次卢晶颈椎不舒服,张锴还给卢晶做了按摩。一次滕大娘生病,张锴一直守在床边,为了给滕大娘端热水,把手都烫红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受到老伴儿无私大爱的感染,滕大娘带着张锴也签下了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血液病太遭罪了,我把我这副老骨头捐出去,让医生们好好研究研究,看能不能找到治这种病的方法。”滕大娘说,她在为遗体捐献事业奉献绵薄之力的同时,也有点私心,张锴和张颖没有劳动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多照顾照顾她的孩子,让孩子未来的生活能有所依靠。
据了解,截至目前,大庆市共有457人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其中最小的4岁,最大的86岁,以中老年人群居多,男女比例均衡。目前,有32人完成了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