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执着信念开启时代引擎 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故事
2016-09-11 08:06:2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井洋 陈贺 李天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安天安全研究与应急处理中心。

安天安全研究与应急处理中心。

  黑龙江日报9月11日讯 梦想,我们都曾倾注美好。创业,我们也都曾拍案立志。

  但创业路上,“开疆拓土”的荆棘多半把安于现状的大多数变成了梦想家,只有少数人能够坚定信念,不畏困苦,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安天的创业团队就是这样,因执着梦想而终于站立潮头!

  从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起步,到现在拥有北京、深圳等五家分公司的国内顶尖反病毒引擎供应商,16年间,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无疑是一段写满艰辛、励志的奋斗史。

  9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这家公司。“智者安天下”,展厅的宣传墙上醒目地诠释着安天的含义。而他们的故事还得从首席技术架构师、创始人肖新光说起。

安天公司合作伙伴的展示墙。

员工业务交流。 

  三台半电脑“闯天下”

  时间回到2000年,据公司创始人之一、微电子与嵌入式实验室主任桑胜田回忆,当年肖新光的职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工作环境优越,福利待遇稳定,在同龄的哈工大师兄弟中,已经小有影响。但他一直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充满激情,并从大二开始就已经不断在研究国内外的病毒样本,设想研制反病毒的新技术。这一年6月,他辞掉了工作,与还在学校读研究生的桑胜田等创办了小作坊“安天实验室”,开始了为梦想的打拼。新婚的肖新光拿出了全部礼金与几个人凑了33000元钱,租下了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107号,一间20平方米的民居改成的门市,半年的房费就用去两万多。当时,3台半电脑是他们创业的全部家当。对于这个半台电脑,桑胜田解释说,当时一位师弟参加比赛获奖一块主板,就凑了CPU和内存捐给了安天,成了半台电脑。由于设备差,编译时大程序内存都不够用,只得将几台机器的内存条拔下来凑到一台上,编译完再重新拆回去。

  网络信息安全的研发是漫长的,起初的安天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有时只是帮人电脑杀毒、数据恢复挣点饭钱,交不起房租后,他们就搬到了租金更便宜的南岗区元和街,这处7楼75平方米的民宅,7、8个人吃住在这里。屋里没有床,他们就到道外的旧物市场淘回上下铺的铁床;没有桌子,就把附近单位搬家淘汰的桌子抬回来。由于不是专门的电脑桌,大家常年手卡在桌边敲键盘,肖新光落下了尺神经损伤的毛病。吃饭自己做,一锅米饭,一锅炖菜,一周的生活费只有30元~40元。

  2001年,安天率先在全国第一个发出了网络病毒“红色代码II”的预警,并迅速发布分析报告和处置工具。经此一役,安天在网络安全领域已小有名气初长成。2001年底,他们的第一款杀毒产品开始在国外的软件平台交易,随着产品不断改进,逐渐一个月能卖上4000~5000美元,并跻身为第一个进入国际杀毒顶级五十排行榜的中国软件。

  在安天创业的前18个月,有13个月没有工资,但他们在网络安全、威胁检测研发方向上从未因经营的窘迫而改变。

  安天公司员工合影。

  工作人员讲解他们的安全防御系统。照片均为记者陈贺摄

  奥运“网络安保功臣”

  2002年到2004年,安天一直不断搬家,先是搬到南岗区复华四道街一个网吧的楼上,后来又搬到复华三道街一处宾馆内原来的洗浴中心。现担任反病毒引擎研发中心负责人的童志明是2003年加入公司的,他最深刻的回忆是,那年总工程师张栗伟带领10个人研制新版反病毒引擎。那时天气很热,但因老楼电网老化,一开空调就跳闸,于是所有人都光着膀子,赤膊作战。大家吃住在公司,每天醒了就干活,没日没夜。安天新版反病毒引擎终于完成,并在2005年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

  不断扩大的发展机遇,让安天的舵手肖新光开始进行国内布局。2006年,安天北京研发组成立,吸收“天使投资人”加盟,2007年改制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全新的创业时代。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天有40多名工程师参与了网络安保工作,由于执行任务出色,有9名安天人获评“网络安保功臣”。

  2009年,安天第四次搬家,来到道外区南马路原总工会办公楼里。楼内一层是卖土特产的,二楼半层是厨师学校,穿过去才能看到安天办公区。负责外联工作的苗畅告诉记者,那时公司已经发展到了200多人,随着业务量增加,又租了楼上半层,并有了员工的免费宿舍。

  2010年,随着智能手机飞速发展,安天开始以移动安全为主要发力方向,建立武汉研发中心,以移动检测引擎为发力点,以安卓平台为主要发力平台,进行突破并取得一系列成绩,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移动反病毒引擎,合作厂商超过30家。

  二手面包车成移动会议室

  2012年,媒体对安天的一篇报道,得到哈尔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安天以享受减免三年房租的政策,入驻哈尔滨科技创新城。这是安天第五次搬家。这栋5层独栋小楼成为公司创办以来最舒适的办公场所,哈尔滨公司260名员工有了温馨舒适的“家”。有了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城和松北区的保驾护航,安天的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然而至今,创业的股东们依然跟普通员工一样,只拿工薪,公司利润全部滚动到企业的发展中,没有人抱怨。业内赫赫有名的安天,依然保持着创业之初的低调、节俭,甚至有点寒酸。由于江北交通不便,公司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安天的后勤人员看见车内陈旧的内饰,自己动手铺地板革,并在肖新光习惯的位置上做了移动小桌板,这台9座面包车便成了肖新光的移动会议室。桑胜田说,在肖新光去往机场的路上,他经常被叫上车开会,40分钟的车程一直在研讨最近的工作进展,车子抵达机场,他和同事们再跟车返回公司。

  至今,安天依然保持着独特的企业文化,上下级之间不称职务,只叫名字或外号。公司的员工说,肖新光一年在家的时间可能不到20天,一个登山包,装备着所有的生活换洗用品,公司就是他的家,每次回到哈尔滨,往往只能让妻子带着孩子来公司附近吃一顿饭,再让她们自己回家。在有些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工作狂。而安天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张栗伟的办公室里没有椅子,只有一个高度很高的办公桌,严重的椎间盘突出,使他大部分时间只能站着工作。为改善病毒自动化分析系统,他曾连续在公司住了8个月。

  目前,安天在哈尔滨总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五地拥有超过400名优秀的研发工程师,在硅谷也建立了办事处,团队总人数超过600人,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安天的反病毒引擎先后获得了国家863课题和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的资助,并在国际上获得权威奖项,国内前五名的防火墙厂商中有三家采用安天的引擎。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龙江热土 双创热潮

【专题】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

【专题】黑土地 开往金秋的列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