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记者手记:精神的力量拂过岁月年轮
2016-09-12 08:32:1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新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9月12日讯 9月,巍巍完达山下,兴凯湖畔,已是微冷的季节。60多年前,王震将军在这片土地上亲手点燃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向荒原进军,向荒原要粮”的号角在1947年吹响。金秋时节,走上这片富饶的土地,对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感悟犹深。

  曾经的北大荒,亘古荒原,杳无人迹;如今,荒原变良田,沃野千里远。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在密山市,一张张老照片中,我们仍能触摸岁月的年轮。

  纪念馆中的五色土,寓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四万复转官兵和五十四万支边青年。我们知道,当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共有五个群组:荣复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青、科技人员和移民。

  边走边访,北大荒人的开荒史在脑海中频闪,在思绪中回旋。

  如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原始风貌已不再,但通过纪念碑上锹、镐、扁担、抬筐和犁这些当时用的劳动工具,仍能看到北大荒初拓时的情景,军服、军壶、军号以及当时用的大铁锅,组成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反应的是当时艰辛岁月。当我们抚摸巨型浮雕,当年的创业情景就像一部老电影一幕幕上映。

  不是历史的亲历者,更应铭记艰苦开拓的历史。当第一把荒火在北大荒点燃,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大荒升起,当第一批收获的粮食从北大荒运出,都凝聚着无数开发建设北大荒人的青春和热血。今天的我们没有亲历那时凛冽的寒风,没有经历那时厚厚的冰雪,没有住过破旧的茅草屋,没有因踏查荒原冻掉脚趾,因为第一代北大荒人经历了那些,将烈火豪情植根于昔日的北大荒,才有了今天的中华大粮仓。

  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过去的岁月,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开拓进取,如今的北大荒的图景已是彩色的。我们看到,在巍巍黑土地上,北大荒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黑土地 开往金秋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