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兰西县黄崖子民俗文化村 昔日炕上没席子如今获评3A景区
2016-10-18 07:31:24 来源:生活报  作者:于海霞 李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0月18日讯 10月11日下午,寒意渐浓,在兰西县兰西镇黄崖子民俗文化村的居民院里,晾晒着金黄的玉米、半干不干的萝卜片,一派秋收的景象。“以前啊,家家户户穷得炕上连炕席都没有,到处是撂荒地和大泥塘,现在可不一样了,家家都住上了洋房,年人均收入有1万多元。”说这话的是黄崖子民俗文化村的老支书付少贵,如今已经72岁的他坐在闺女家开办的菜馆里,和来村旅游的客人如数家珍地谈起家乡的美丽嬗变。

晾晒辣椒。

民俗村风光。

  曾山穷水尽 一年人均收入仅170元

  黄崖子屯始建于1831年,据老人讲,这里曾有个传说:每天太阳一卡山儿,屯子东山坡就会放出红光,据说那是一棵八甲宝参,变身成“大麻丫头”守候着这方秀丽山水,所以黄崖子是一块金贵宝地。可这“大麻丫头”一直没显灵,村民生活就是一个“穷”字,年人均收入曾只有170多元。“靠啥大麻丫头啊,全得靠自己闯荡才能有饭吃。”付少贵的三女儿付忠鑫是较早“觉醒”的村民,二十年前就去北京经营服装发家致富,如今回村创业的她谈起当年说,那时村里家家孩子多,全靠种地维持生活,吃穿都得相互借。

  找到新活法 建起关东版“清明上河图”

  走上黄崖子民俗文化村全长1500米的关东民俗旅游文化大道,钉马掌、锔大缸、铲地、掰手腕……两侧80组栩栩如生的景观雕塑,简直就是一个关东版“清明上河图”。而说到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就不能不提一个人——曾任兰西镇党委书记的高维国。采访当天,已经是主管旅游副县长的高维国感慨说:“当初搞旅游并不被村民所认可,都说整那些破玩艺能整出啥名堂?我们一方面继续做群众的工作,另一方面集中组织镇村干部到黄崖子屯参加劳动,清边沟、扫大道、挪柴草垛、栽树种草。七月伏天修筑山路,上岗下坡,运砖全靠干部们人背肩扛。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最后村民们终于被感动了,不仅主动参加景区建设,还和镇村干部一起,为展馆捐赠民俗展品3600多件,其中不少是传家宝。”

  收入高了日子美了 乔家大院唱歌演戏

  沿着民俗大道走到村东头,有一座以屯子开创者乔家的旧宅为原型复建的“乔家大院”,七栋房三横四纵,账房、堂屋、长工屋、伙房、酒坊、炮楼的陈设一如当年。这里的小剧场演二人转、小品、大秧歌,东北风情非常浓郁。68岁的杨淑琴大娘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饭后大家都来这里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有的去村头跳广场舞,如果碰到剧组来取景拍戏,还能客串一下群众演员。

  “我们再也不为吃穿发愁了!”记者采访时,五保户杨淑琴大娘主动谈起自己三年来的生活变化,她和双目失明的儿子一起生活,仅有9亩地,原本收入还不够打针看病,村里搞旅游脱贫后,自己的小菜园每年能增加几千元收入,小火炕也能招待游客,加上政府补助,每年都有过万元的收入。

  升级改造打造全国民俗旅游新名片

  今年8月,在河北省张北县召开的“全国第二届乡村旅游暨全国旅游扶贫大会”上,兰西“黄崖子关东民俗旅游文化村”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黄崖子民俗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为将黄崖子民俗村打造成我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旅游名片,前不久,兰西县政府又对民俗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扶持20家农户建设东北精品民宿,打造梁宏达工作室,新建雷锋精神展览馆一处,已经全部完工,免费对外开放。

  据兰西县兰西镇镇长李春国介绍,目前黄崖子民俗村已经接待10余万游客,直接或间接带来600余万元效益。贫困户将自家小园产的蔬菜直接出售给游客,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200元。

  付少贵说,现在黄崖子真成了金贵宝地,一座民房能卖到二十三四万元,周边地市老人都来租房养老,村民跑运输、卖特产、当导游、开饭店,都成了生意人。“有生之年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把黄崖子民俗村建成‘呼兰河民俗小镇’,让村民致富再迈一大步。”老支书满怀期盼地说。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