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书生教头”好警官 黑龙江监狱党员民警楷模故事(十四)
2016-10-18 15:27:4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广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党员不仅仅是一种称号,更是一种责任的象征。在七台河监狱就有这样一名年轻的党员——王文军,他是一个英俊潇洒帅气的小伙,老家甘肃,是地道的西北汉子,但给人的印象却是“书生气”十足,“儒雅”、“谦逊”、“好学”成为他的代名词,了解他的人都他叫“书生教头”,但其却是一个外柔内刚的男子汉。在监狱工作中,王文军刚柔并济、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像老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一样,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造工作之中,用自己的“书生气”书写了新时期监狱党员民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形象。

  王文军工作照。

  求知与责任照亮人生路

  王文军毕业于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04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七台河监狱工作,工作并没有让他停止学习的步伐,业余时间不断“充电”,身边同事都管他叫“好学分子”。

  时刻查看服刑人员打针用药情况。

  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的执着,促使王文军不断超越和完善自己,2005年4月,通过自学教育考试考入吉林大学经济法学专业本科学习并顺利毕业,2013年5月,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农业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攻读研究生。知识的积累,个人素质的积淀,让王文军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并把这股子不服输、积极上进的学习劲头有效转化到了工作当中。

  硕士圆满毕业。

  2013年,王文军调任十二监区副监区长,分管监管改造工作。十二监区是病犯监区,老弱病残犯居多,对这部分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成为他攻克的新课题,王文军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但也激发了他对未知探索的动力。工作的同时,王文军认真研究国内外监狱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大胆创新管理方式,分析梳理老弱病残犯的心理特征,探索总结出了自已独特的管理对策,如:在老弱病残管理中坚持“五有一档案”(管理有爱心、日常清监有策略、个别谈话有方法、处理矛盾有技巧、接见前有评估和建立《老弱病残犯病情管理档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此,王文军在监狱狱情会上作为经验课题进行了交流汇报,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学历证书。

  王文军对服刑人员坚持柔情与关怀的管理方式在监狱是出了名的,很多同事不理解,生怕这个“书生教头”换来“农夫与蛇”的结果。其实,王文军深知老弱病残服刑人员心灵“软肋”,了解他们普遍存在“生命没有刑期长”的消极心理,脾气暴躁、性格偏激,为了让他们顺利度过服刑期,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更适合教育感化这群特殊的“囚子”。

  查看患病服刑人员体温情况。

  柔情与关怀融化囚子心

  服刑人员尹某患有幻听、被害妄想症状,长期在监舍和走廊叫骂,自称有人要害他,经常与监区其他服刑人员发生口角。为了缓解尹某焦躁不安情绪,王文军常常对尹某问寒问暖,解决他生活与改造中遇到的困惑,时间长了尹某对他有了亲切感,并建立了信任关系,一有想不开的事就和他讲。有一次,尹某凌晨两点满头大汗找到值班民警,说有急事要见王文军,无论值班民警怎么劝说都不行,考虑到尹某病情刚有些好转,随时有复发或做出极端事情的可能,而王文军又是最了解他的人,经监区值班班领导再三考虑,与王文军取得了联系。睡梦中的王文军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便赶到了监区,与尹某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转眼间天亮了,尹某的情绪稳定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此刻的王文军心里踏实了许多。

  与服刑人员尹某进行谈话。

  党员就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及关头豁得出来。王文军就是这样的年轻党员,在监区党员民警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的宗旨,用对党的那份无声的真诚和不悔的执着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增光添彩!

  个人简介:

  王文军,男,1984年3月29日生人,200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2004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黑龙江省七台河监狱十二监区副监区长。2013年被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荣获省直监狱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省局个人嘉奖。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黑龙江监狱党员民警楷模故事——我向党旗诉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