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党员干部勇当精准扶贫先锋
2016-10-24 11:03:15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马永军 潘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4日讯 郊区精准扶贫在创新机制、关注细节上找准关键点,党员从“局外人”变成“暖人心”,贫困群众变“伸手要”为“动手干”。不断汇聚的“红色力量”擎起了精准扶贫先锋旗,正在引领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向脱贫致富的大道。

  走进新城社区居民闫杰的家中,他正在用皲裂的双手实实的握着画笔,缓慢地蘸着颜料,一笔一笔地在画板上勾勒着。54岁的闫杰下岗后独自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原本拮据的生活因一次意外变得雪上加霜。“我的右手食指筋被机器绞断了不能工作,母亲又需要照顾,生活真的让我觉得力不从心。”回想起当初的那段日子闫杰仍心有余悸。

  养伤的那段时间,社区党员经常到闫杰家,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鼓励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上学时我的梦想就是考中央美院,家里没有条件这个梦一直没能实现。社区王主任总是鼓励我把爱好捡起来,练好了教教孩子们也算是另一种圆梦。”闫杰笑着说。

  闫杰的每一步变化,帮扶人刘晓丹都亲眼见证。第一次到闫杰家时,他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家里也暗暗的和他的人一样很压抑。但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看到他现在能这么阳光乐观,我心里特别高兴!

  闫杰正在练书法,他说:“等他把手养好了就去教孩子们画画、写字,生活总要有梦想。”练习本上闫杰写的每一个字都饱含对未来的期盼。

  得到帮助的何止闫杰一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社区在职党员的力量汇聚起来所释放的正能量超乎想象。精准扶贫工作让党员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手牵得更紧。

  实现“微心愿”在红旗社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居民杨秀君感触更深。杨秀君的微心愿是赶快渡过难关。

  去年冬天一场大火烧光了杨秀君家,连邻居家的房子也没能幸免。众人施救,火灭了,烟消了,杨秀君却瘫坐在地上大哭:“刚开的两个月的工资都在里头呢,这日子可咋过啊!”

  社区党员快速行动为老两口安排了临时住所。又在几天后组织了一场由11个驻建单位,205名在职党员参加的募捐活动。为杨秀君筹得善款8000元,加上生活物品等物资总计1.2万余元。现在的杨秀君在积极干零活赚钱,她逢人便夸,“要不是社区党员给我安个家,我和老伴就无家可归了。社区党员对咱的关心是实实在在的,这份情我都记在心里了。”

  郊区把组织党员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社区党员中创新开展了“点亮微心愿”活动。无论是一台血压仪,还是一个老花镜,或是一支毛笔,凡是群众需要的、符合实际的,党员都逐一做好登记。目前,郊区30个居委会已收集各类微心愿1300多个。随着一个个微心愿的实现,一颗颗期盼圆梦的心被点亮。

  现在,郊区2900多名在职党员与28个村的112户贫困家庭组成“结亲对子”,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5万余元,解决群众困难170多件,协调无息贷款110多万元,30多名困难群众通过技能培训找到就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在职党员快速走进群众身边成为便民服务的骨干,贫困群众的帮扶员,党员们用真心实意、真招实策扶贫攻坚,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道路。

  “四级代办”体系的建立,让郊区乡镇、村屯、社区委员会的党员都沉下了心,帮着群众“跑”腿解难事,真正成为了居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望江镇佳兴村有个叫刘守章的“名人”,他素来孤僻,就连亲兄弟间也不来往,小院常年紧锁大门。远嫁外地的女儿总是担心父母的身体,为父母和祖母办理低保证和残疾证成了孩子的一块心病。

  桂金海既是佳兴村党支部书记又是村里的代办员,得知刘家的情况后,他自己开车拉着刘守章重病的老母亲跑了五六个单位办证。看着桂金海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豆大的汗珠直往脚面砸,刘守章被深深感动了。半个月后,桂金海给刘守章送证时,发现他家锁了几十年的门打开了。“刘叔,证件都下来了,这回看病啥的就方便了。有事就找我,随时都行。”“没事就不能找你啊,来我家摘点菜拿回去吃。”刘守章话虽说得冲,但他对桂金海的信赖与感谢早已根植内心。

  郊区为民服务的“领办代办”活动,将为民服务触角深扎到底,畅通了群众办事渠道。原来老百姓办事先找熟人,现在有事找党组织,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升。各基层单位“为民服务代办点”都有工作人员为解决群众诉求,“AB”顶岗制度的落实灵活有效,同时,四级“领办代办”流程图、为民服务手册和“公开信”让办事流程更简单、透明、直接。

  如果说特色产业是富民支撑点,电商就是助推富民产业的新引擎。郊区强力推动“产业+电商”经济发展新模式,让贫困群众搭上脱贫快车。

  一笔账在西格木乡民生村党支部书记袁爱国心里算的清楚,“我们村有贫困户24户,今年村里种了植红树莓200多亩,每亩纯利润可达5000元,比种植玉米每亩多收入4000元以上,这是贫困户脱贫的好路子。”

  脱贫不是终点,共奔小康才是共同梦想。发展红树莓让郊区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看得到希望。莲江口镇副镇长马晓丹告诉记者,全镇种植红树莓2100亩。采果期间需要大量人工,一个采果期可带动劳动力4000多人次,增收1120万元。郊区补贴政策更是为农民带来了福音,种植红树莓每亩补贴1000元钱,建冷库还能享受补贴。

  电商创业精准扶贫成为郊区一大亮点。他们与阿里巴巴智慧县域签约农村淘宝项目,在35个村建立农村淘宝实体店服务站36个。选出优秀党员与贫困群众组成包扶对子,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电子商务应用和实际操作技能,现有12名困难群众“触电”就业。

责任编辑:刘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