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名即将出征南极的科考队员

欢送仪式
东北网10月26日讯 25日下午,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为即将出征南极的第33次南极科考队员举行欢送仪式。此次我省共有5名科考队员参加考察任务,其中既有曾四次奔赴南极的老队员,也有首次参与的年轻人。11月2日,“雪龙号”将从上海出发,途经多个站点之后,到达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区域新站。此次科考结束后,南极中山站和罗斯海新站部分区域的三维实景地图也将绘制完成。
五大科考项目覆盖南极四个区域
此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是黑龙江局第14次参与执行,承担的项目包括长城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运行及维护、中山站冰盖机场基础测绘工程、中山站站区周边倾斜摄影测量、南极内陆昆仑站测绘考察、罗斯海新站选址测绘五个项目。
科考任务覆盖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中国第五座科考站选址(罗斯海)、固定翼飞机中山站冰盖机场选址等全部区域。黑龙江局将派出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的王连仲、朱李忠、杨伯宇和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的冯洋、黑龙江第一测绘工程院的吕立楠5人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25岁新队员首次“出征”南极
“我现在想的不是去南极有多新鲜,更多的是担心任务。”25岁的杨伯宇笑着说。2014年毕业后进入省测绘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的他将在今年12月份至明年2月份,完成长城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运行及维护工作,并利用北斗卫星导航设备联测周边大地控制点,获取观测数据。
“我父母和女朋友知道我要去南极之后很兴奋,为我感到骄傲,他们一再跟我说要多拍点南极的风景和企鹅,让他们了解不一样的南极。”杨伯宇说,这是他到省测绘局工作以来,第一次要独立完成科考任务。
首次去南极将面对零下50多度低温
35岁的科考队员吕立楠28日就要从哈尔滨出发到上海了,11月2日,他将登上“雪龙号”赴南极内陆昆仑站进行科考。他也是首次参加南极科考,将在南极体验“极寒”天气。
“我听以前的科考队员说,昆仑站最高气温零下30多度,最低气温可能会达到零下50多度,我在哈尔滨生活了10多年,已经习惯了寒冷,现在最担心的是在寒冷天气下会增加工作量。”吕立楠说,到了昆仑站之后,科考队员会换上保暖性比较好的连体“企鹅服”,还会发防晒霜,现在的南极将会一直是极昼天气,紫外线特别强,但是天气还特别冷,需要带特别厚的手套,这就会影响实际操作,可能就会延长工作时间。
55岁老队员家人下最后“通牒”
此次担任中山站冰盖机场基础测绘工程的是曾四次赴南极、具有丰富经验的王连仲,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去南极了。“年纪和身体都不允许了,而且家人已经‘警告’过我,以后再也不许去了。”王连仲说。
王连仲在此前被检查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我自己不担心,家里人比较担心,上次我去南极是2010年,多年以后能再次被选中,我还是很高兴的。”王连仲说,直到现在,他依旧忘不了初到南极时的那份震颤,时刻牵挂着那个洁净的世界。“新爸爸”连续两次去南极最牵挂的是女儿
从上次科考回国后到现在,朱李忠在家的时间还不到半年,此次出行最让他牵挂的就是已经10个多月的女儿。
此次朱李忠在罗斯海新站选址测绘的任务,需要在自然条件和支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完成预选站区核心区域倾斜摄影测量任务和大地控制点不测任务;在受条件所限时,努力完成预选站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任务和大地控制点布测任务。朱李忠说,此次任务对他来说充满了未知,“罗斯海区域我从来没去过,这一次如果顺利的话,回国之后将有新站的三维实景地图。”
2015年朱李忠参加南极科考期间他的女儿出生,今年4月他刚回家时,女儿对他还很陌生,而这对父女刚熟悉了几个月,这个“新爸爸”又要离开家了,“最近几个月每天都能看到她的变化,她的第一次翻身、坐立、爬行,这些都让我十分惊喜,现在她偶尔会叫爸爸、妈妈了,而且扶着东西能站一会了,几天看不见就会有明显的变化,这次出门又要辛苦妻子和父母去照顾她。而我最牵挂的也是女儿,明年回来她都已经15个月了,到那时应该会走了,也能自己吃饭了吧。”朱李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