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30多年间做出上万幅叶雕 伊春叶雕达人沈凤兰:在叶子上“雕刻时光”
2016-11-06 07:27:25 来源:生活报  作者:邓明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1月6日讯 一片薄薄的树叶,它在人们眼中的价值,无非就是当飘落之时,展现出秋的魅力。可是,它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却是创作的源泉。在伊春市伊春区,有一位大姐,叫沈凤兰,今年50岁,她的绝活就是在树叶上雕刻各式各样的人物和风景。梅兰竹菊、金陵十二钗、十八罗汉、八仙过海……这些惟妙惟肖的精美图案让人不禁啧啧称赞,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叫叶雕。众所周知,树叶不但薄,且缺少韧性,最主要的是,一片叶子的面积再大不过巴掌大小,由此可以想象,沈凤兰在雕刻的时候,刀功和力道必是非常纯熟。在沈凤兰创作叶雕艺术品时,曾经发生过哪些故事呢?日前,记者走进了沈凤兰的“雕刻时光”。

  小树叶上雕刻出大千世界

  说起沈凤兰与叶雕的不解之缘,还要从她小时候的爱好说起。沈凤兰告诉记者说:“我从小喜欢手工制作,如剪纸、编织等,还喜欢在蛋壳上雕刻作画。”她能把扑克牌经过粘贴,变成一个精美的皇冠,还能用几张普通的纸,折叠成一只卡通形象的小狗。正是这种最原始的手工制作经历,为她后来真正进行叶雕创作打下了基础。

  沈凤兰告诉记者,儿时深秋的一天,她在路边玩耍,几片树叶飘落在她眼前。她突发奇想,这树叶薄如纸,能在上面作画吗?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她立刻拾了几片落叶,回家就用刻刀在叶面上刻起来。几经努力,她刻出了公鸡的轮廓,这激起了她的信心。渐渐地,她对叶雕如痴如醉。“刚开始时,由于不懂叶子的习性,我吃了不少亏,后来慢慢知道秋天是采集叶子的黄金季节,这时的叶子致密、厚实,不易变色。尤其是自然飘落的叶子最好。”

  “叶雕的精髓就在于根据叶脉构图,最忌讳切断叶脉。”沈凤兰告诉记者,叶雕制作周期较长,从采集、选叶、清洗、雕刻、压干到后期处理,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稍不留心便会断裂或出现豁口,甚至切断叶脉,哪一步错了都会前功尽弃。她每次雕刻,都要一边考虑叶形是否完整,一边巧妙地利用形状、颜色、斑点、叶脉等先天条件,进行构图。“这绝对是个耐力活儿,必须坐得住才能刻出好图案。”

  翻开她的叶雕画册,记者仿佛走进了沈凤兰的生活。枫树叶、丁香叶、白杨叶、银杏叶、梧桐叶、桦树叶……一片片树叶大多来自于小兴安岭大森林的叶子,依据树叶原有的形状和颜色,选择相应的题材,经过深思熟虑雕刻成了金陵十二钗,十八罗汉,八仙过海,梅、兰、竹、菊,以及孔子、雷锋等图案,让人忍不住赞叹她的匠心独具。

  在沈凤兰的微信签名中写到:“秋天,金色的季节。我最爱那五彩缤纷的树叶。”30多年,她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叶雕创作上,用小小的刻刀在一片片树叶上,刻着自己的生活,也雕刻出大千世界。

  “别人旅游看风景而我去寻找叶子”

  在别人眼里,一片叶子再普通不过,可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叶子,在沈凤兰眼中却如同“稀世珍宝”。而且,她看叶、挑叶、雕叶似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就拿挑选树叶来说,曾经闹出了不少笑话。可沈凤兰却说:“叶子是我创作叶雕的源泉,没有叶子,就没有这一幅幅生动的叶雕作品。”

  沈凤兰说,为了挑选叶子,她外出旅游时,通常顾不得欣赏美景,而是寻找叶子。“我有个捡树叶的习惯,因此我每天出门都会带个口袋,走到哪里捡到哪里。”伊春附近的叶子自然不在话下,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叶子她也都捡过。就在今年十一假期,她竟然去了温州捡树叶。

  国庆节,沈凤兰去温州参加亲属的婚礼,为了捡树叶,她竟然提前一周抵达温州。去温州之前,沈凤兰做了功课,在网上查询当地有哪些树种,树叶是什么形状,而且打电话问温州的亲属,这些树叶到哪个公园能找到。为了这事,亲属没少“嘲笑”她:“叶子不是到处都有吗”!后来,沈凤兰专门到网上做了攻略,找出大树比较集中的地点并记录下来。10月2日,沈凤兰抵达温州,安顿好后,马上坐上公交车去寻找叶子。即使在公交车上,她也会向别人打听哪里有树叶。“别人旅游看风景,而我却是在寻找树叶。”沈凤兰说。结合“异型树叶”开创“拼色叶雕”

  从创作“大公鸡”到现在,沈凤兰已走过30多年的创作道路。“叶雕特别难,它需要时间和耐心,叶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水萎缩,这也就要求雕刻者每时每刻都要调整刀的角度,这样才能完成一幅流利的创作。”沈凤兰告诉记者,现在从事叶雕的人非常少,能坚持叶雕30余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沈凤兰的上万件珍贵的作品中,在表现人物的作品中有伟人系列,如毛泽东、孙中山等;有名人系列,如孔子、雷锋等;传说故事中,有金陵十二钗,有十八罗汉,还有八仙过海等。但表现更多的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梅、兰、竹、菊,小兴安岭中的红松、白桦、松鼠、梅花鹿等,她还在二百片树叶上分别雕刻了书法中的一百个“福”字和一百个“寿”字。

  2011年,在全国红色经典书画大赛上,沈凤兰在一片树叶上创作的伟人头像作品,荣获特别奖,她本人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最具有影响力的红色经典艺术家”荣誉称号。

  沈凤兰的作品得到认可之后,她又在传统叶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结合“异型树叶”,开创了“拼色叶雕”。“有的树叶本身长得畸形,但这些形状却又恰好可以进行再创作。”沈凤兰指着一幅猴子吃桃告诉记者,这片叶子本来长得就像桃子,她保留叶脉,用红色的叶子剪成桃子黏在“树上”,“树上”蹲着一只正在吃桃的猴子,画面和叶子整体的造型相呼应,成为她叶雕的一个经典作品。

  “只要有心,哪里都是舞台,即使是一片树叶。”采访最后,沈凤兰深情地说,这一片片叶子,虽然它们作为植物的生命结束了,但当重新赋予它们新的文化,便点燃了它们的艺术生命。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