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日报11月8日讯 在走过32个年头之后,《生活报》迎来了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这是时代为媒体出的一道难题,也是《生活报》实现华丽转身的必由之路。面对困境,《生活报》人选择了面对。
正能量报道为政府分忧为百姓做事
《生活报》深知媒体的社会责任,因此始终把正能量报道作为首要任务。8月份,《生活报》策划了首届“龙江大米节”,为龙江米企搭台。数万斤大米,消费新闻部的记者们帮着卸货摆放,被商家笑称为”高学历脚夫”。
就靠着这种不怕累不怕辛苦的拼命劲头儿,《生活报》生产了大量的有影响力的主流报道。
哈市彭云松老人靠捡垃圾抚养6个孤儿长大的报道发出后,人民日报客户端、新浪、腾讯等网站首页推送,新华社等媒体专程赴哈市采访。彭云松老人因此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生活报联手黑龙江省旅游局打造的《踏寻“冰雪之冠·黑龙江”》专题报道,全维度宣传了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旅游的独特优势。
今年年初,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桦川县挂职第一村书记孙积家带老爸老妈同村民一起过年,于是顾不上在家过年,跑到桦川县专程采访了孙积家。报道刊发后,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要求各级干部举一反三,学习“第一村书记”事迹以及桦川支持“第一村书记”的做法。
9月,根据省委部署的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生活报》策划了“龙江优化发展环境整治热线”栏目,每天接听市民的投诉热线,受到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及市民的点赞。
监督类报道把百姓事放在心里
《生活报》在坚持传播正能量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对监督类报道重点把关,坚决杜绝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
6月初,针对哈市松北区黑龙江科技大学校园内毁绿现象,《生活报》摄影部推出了《转圈扒皮这是要大树的命啊!》连续报道;针对哈市科研路饺子黑作坊,社会新闻记者采写了《猪肉加牛肉精和馅“牛肉饺子”5元一斤》连续报道。紧接着,《没有生产日期的越南酸奶sei敢喝?》、《巴彦惊现疑似骗保案车祸者被赔41万后竟复活》等民生类报道纷纷出笼,解决了很多百姓的实际问题。
文体类报道丰富市民生活
多年来,《生活报》一直关注哈尔滨市民的文体生活。2016年,《生活报》推出“看见李健”全国巡回演唱会哈尔滨站,受到市民的极大热捧,可谓一票难求。文化部牵头的“生活报影迷俱乐部”微信群,先后组织读者去冰城各大影院及演出单位,观看热门大片、相声剧、音乐会等,大受市民欢迎,成了市民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生活。
在文化活动热闹非凡的时候,体育部也推出了系列活动。1月至2月间,《生活报》组织了全民健身大型活动——玩冰乐雪总动员。5月,《生活报》又成功组织了黑龙江万人国际徒步节活动,该活动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市民健身活动。
公益事业与百姓贴心共舞
公益类策划报道和活动,一直是《生活报》擅长的,《生活报》在2016年初成立了公益事业部,并启动了“黑龙江省慈善总会·生活报生活益动基金”。
2016年元月至今,《生活报》开辟了寻亲类系列报道,采写了大量感人的寻亲寻友报道,帮助众多离散的亲朋重拾旧爱。公益事业部还策划了大量救助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