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日报11月8日讯 周际娜是《生活报》一名“80后”记者,入行6年,并于2015年成立了周际娜工作室。她热情、执拗,还有点儿理想主义,擅长文本写作,用专业的态度、扎实的采访和有“温度”的文字,写下了百余篇优秀报道,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个年轻记者对所处时代和地域的记录、思考和追问。
6年来,她跟“感动中国”的绥芬河孝女朱晓晖聊过“孝道”,与青年作家八月长安谈过“梦想”,同胡润分享过“财富观”,和在剑桥就读的冰城小伙探讨过“大学之道”,听身上有刀疤的抗联老战士描述过“战争的残酷”……
同时,她也在提醒自己:不要遗忘那些埋藏在角落里的人和故事。她曾穿过层层关卡与4名少年犯长谈,反思失守的“第一道家庭防线”;她还一直关注着自闭症孩子、艾滋病人和渐冻人。周际娜始终认为,小人物的命运一样值得关注和记录,无数小人物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
周际娜非常认同一句话:“记者是什么人,是一群追求理想顺便赚钱的人。”
2011年,一个贫困大学生的母亲打电话求助,儿子高考630分,考上了西安电子交大,她和丈夫一起打工的饭店倒闭了,老板只给了一瓶高档白酒,由于酒没有包装盒,根本卖不出去。眼看要开学了,孩子的学费还没凑足。周际娜去贫困生家里走访,用6000块钱买下了这瓶酒,当时刚上班没多久,她没多少积蓄,捐款后连吃了一个月煎饼果子……
2016年6月,她帮患白血病的乡村教师张金珍筹款,把700元稿费也捐了出去。一位北京网友加她微信,除了给老师捐款,还专门给周际娜发了100元“红包”,理由是:看哭了,你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钱你必须收着!她又把钱捐给了张老师……
写救助报道不赚稿费,但她从来没觉得是“白忙活”。很多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称“被你感动了”,她也没沾沾自喜。在她看来,如果感动不能发挥点儿实际作用,那就是一堆无用的热情。周际娜一直觉得,“写新闻不是在炫技,对记者而言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记录了什么,而是通过记录改变了什么”。
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有价值的新闻必然不止于此。她在城市里打捞着容易被人忽视的故事,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城市骄傲。
2015年清明,她写下了长篇报道《寻找陈虻》,这个最先在央视喊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并提出创办《感动中国》的制片人,其实与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他曾是哈工大79级毕业生,在冰城生活四年,进入央视后成为柴静的恩师以及白岩松、崔永元口中的“好兄弟”。
2016年5月,在哈工大采访时,周际娜同前来演讲的敬一丹聊起这位故人,敬一丹激动地询问:“陈虻的报道能送我一份留作纪念吗?”第二天在新书签售会现场,看到报纸后,敬一丹握着她的手反复道谢,“谢谢你能记得他……”
《老年手机班火爆背后的爱与孤独》,描述的是一群冰城“白发低头族”,对融入子女朋友圈的渴望;《城漂族眼中的乡村图景》,记录的是一群冰城打工者对“故乡沦陷”的慨叹;《66年跨越海峡的生死重逢》,讲述的是一个哈尔滨老太太,去台湾寻找亡父墓地的催泪经历……
为尊重每一个拿起报纸、肯花时间阅读她文字的人,周际娜一直在努力研究文本写作。为了还原生动的细节,她恨不得将提问细致到小数点后五位,为了写出漂亮的段落,修改N+1次。她始终觉得,吸引眼球不如触及心灵。生活不可能总是惊心动魄,也没有人会永远热泪盈眶,但她相信文字的力量,会在读者心里留下一个悠长的回响……
在这个纸媒发展面临困境的时代,她愿意坚守下去,多给理想一点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