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5日讯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质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素质等。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公权力的特殊群体,面对快速的发展、复杂的环境、繁重的工作、激烈的竞争,其心理健康也受到多重的考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各级组织关心和呵护公务员的心理健康,要坚持和完善谈心制度,及时沟通信息、缓解心理压力,更需要公务员自身注重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个人获取自我合理定位、社会尊重以及事业成功的基础。一是客观认识自我。一个合格的公务员,不仅要充分了解工作,了解下属,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多一份清醒,少一份浮躁。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二是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指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悦纳自我不仅指接纳自己人格中的优点、长处,更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完善自我的起点。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三是善于与自己沟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善于与自己沟通,学会与自己交朋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两个“自我”,即理性的自我与情感的自我。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现代人常说“我在反思”。这就是两个“自我”在沟通、在对话。这样的对话是一个人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径。
二、调整不良情绪,保持情绪健康稳定。
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都会伴有情绪色彩。无论一个人如何理智,他的行为总要受其情绪的影响。健康稳定的情绪,可以激励人积极进取,促进人际交往,使人增强信心,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公务员身份的特殊性,更需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一是改善认知。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解释情绪失调原因的ABC理论,认为造成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评价,人们可以用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方法来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时,一定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样就可以改变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二是适度控制。当不良情绪出现时,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适度地控制,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和加重。例如可以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自我暗示;可以利用注意力转移法让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进行自我鼓励等。三是合理宣泄。人在压力情境中会产生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如果强行压抑情绪,迫使不良因素转入体内,有损于身心健康。因此,公务员应承认自己的情绪,采用合理宣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是指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在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内心的压抑和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
三、采用科学方法,积极化解工作压力。
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对面繁重的工作任务,公务员有压力是正常的。但如果工作压力大,就会使公务员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公务员减轻工作是的压力,不是要丢掉肩上的责任,而是要善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化解工作压力。一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必然乐在其中,心甘情愿全身心投入,很少会因为工作而感到厌烦。他们会把工作压力视为挑战,会激发出他们的激情和斗志,充满工作的欲望,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最佳的状态。热爱自己的工作,是解决公务员职场疲惫问题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会科学地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职责范围内的日常工作和领导交办的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以及一些紧急、突发事件,避免造成过大的压力。三是懂得劳逸结合。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总是让人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承受不住这种长时间的紧张情绪,会产生情绪低落、精疲力竭的感觉,这时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放松,让自己从紧张的情绪中摆脱出来,让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此外,还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获得心理支撑。要拥有豁达的心胸。公务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同许多人打交道,这些人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修养水平不同,甚至有的人与自己意见相左,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必须要有豁达的心胸,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这有利于建立的人际关系。要掌握好交往的距离,给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心灵保持一份愉悦。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