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6日讯 “我热爱我的工作,虽然身处的地方比较偏远,但我还是想扎根在这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在我省工作了9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关胜,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无华、踏实肯干。
关胜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07年在长春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我省齐齐哈尔市,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重型装备事业部技术质量部编程科的一名数控编程工艺人员。普通的职业、普通的外表,然而他在内心却有着不服输的精神,取得了不普通的业绩。在2015年事业部基层创新活动中,凭借“利用刀库系统实现自动化连续加工”项目,他荣获了第一季度一等奖、事业部基层创新“年度总冠军”、公司基层创新一等奖、公司劳动模范称号等,并在2016年荣获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联合评选的“龙江创新力量十佳”称号。“取得的荣誉只是表明领导对我工作的认可,公司其他同事做得也都很不错。”面对这么多荣誉,关胜表现得很淡然。
“在日常工作中,关胜经常深入车间一线,查看图纸尺寸、对照活件余量,不断优化编程工艺,时间久了,我们都爱找他解决编程中的问题。”同事们说。2015年,为提高专项产品产能和效率,同时不能降低产品质量,事业部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辅助某分厂进行数控加工中心工艺改进。关胜接到任务后,没有急于坐到电脑旁,而是上车间一线了解分厂的数控机床情况。“联系现场很重要,不结合实际是没用的。”关胜认真地解释着,他了解到分厂现有的多台数控加工中心都配备有刀库系统,可完成自动换刀动作,但从没有真正意义上应用到自动化加工中。他想到正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来满足零件在一次装卡下多种刀具、多个加工部位的自动化连续加工。
找到了突破口,关胜就行动起来。他根据车间实际生产情况,挑选出了首个实验零件,首先按毛坯情况及选定的试点机床进行了详细分析,对零件进行了有效的工艺改进,通过对零件的装卡方式、胎具情况进一步分析,达到在一个工步下,尽可能多的将可加工部位从数控程序方面进行整合,优化走刀轨迹及切削参数,不同刀具的长度及半径通过程序进行补偿,做到半自动甚至全自动的加工程度。这看似简单可做起来不易,因为其中任何一个衔接点出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质量或安全事故。
为确保整个过程的准确性,他对加工前毛坯尺寸测量后用三维软件进行建模,再用模拟软件对加工过程进行一步步模拟,最后与成品模型反复对比,多次往返现场与办公室。有人开玩笑说:“给你支个办公桌,天天就在我们这儿办公吧”。他一想这样确实节省时间,后来干脆带着手提电脑到现场,与操作者共同细化每个步骤。经过夜以继日地加班赶工、反复改进优化、试验,最终顺利完成首件刀库自动化加工程序,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并持续推广,公司目前可利用数控程序控制刀库连续在十几台机床上加工数十种零件,陆续还对其他零件进行实验加工并固化。此项工作的完成使部分专项产品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50%,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50%以上,同时也降低了人为因素出错的可能性,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得到分厂和操作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当谈起父母和家庭时,关胜有一丝愧疚。“工作的这些年,一直在外面奔波,基本上每年只能回一次家,心里挺对不住父母的。”关胜坦言,“现在公司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编程科需要我、技术质量部需要我、事业部需要我,我得坚持下去,离开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关胜的父母很支持他的工作,从不让他担心家里的生活。父母经常鼓励他,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创造出新的成果。关胜憨厚地笑着说,“希望工作稳定以后,能够把父母接过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就好了。”
为了公司的发展,为了目标的实现,关胜一直坚守岗位,奋战在工作一线。他忙碌的身影,在公司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对他人看起来的辛苦,关胜没任何怨言。“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所以不会感觉到枯燥。如今公司的数控编程工艺人员大多与我同龄,新科技的重担落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上。我将继续立足于本职工作,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我热爱的事业。”